卡內基所著的"人性的弱點"書中

時常提到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南方李將軍及北方林肯

或許是該書所著述的時代所至

就像台灣現在對於蔣中正一般

是一個已經死去

但卻相距現在不遠的傳奇性人物

才讓他在書中一再提到



 



 

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名將「李將軍」



美國南北戰爭向為史家津津樂道,而代表南方的李將軍(General Robert E. Lee)其驍勇善戰的故事和崇高的人格典範更令後人印象深刻。一九五六年精研南北戰爭史的美國作家凱頓(Bruce Catton)曾寫就一篇短文「格蘭與李之對照研究」("Grant and Lee : A study in Contrast"),比較北軍將領格蘭(Ulysses S. Grant)與南方的李將軍在出身、信念與人格特質等方面的異同。凱頓的觀察力極為敏銳,用字遣辭堪稱典雅動人,因此文章歷久不衰,屢得各色散文選集青睞。茲摘譯其中數段,以饗讀者。



  李出身維吉尼亞州東部富庶的沿岸平原,其背景是家庭、文化、和傳統…是一個移植到新世界的騎士時代,而新世界正開創屬於自己的傳奇和神話。他所體現的生活方式,承襲自騎士時期以及英國鄉紳。



  "tidewater" 這個字是由 tide (潮) 及 water (水) 組成,有三層意義:(1) 潮水;(2) 水所及之地;(3) 這些地區,沿岸河流經過處,易於灌溉,下流易闢海港,加以維吉尼亞兩岸平原地區土地肥沃,農業非常發展,大型農莊很多,所以 tidewater 含有富庶之意。



  "Knighthood and the English country squire" 騎士以及英國鄉紳。歐洲在中古時期〈約公元500-1500年〉,中央政權解體,強有力者騎駿馬,執矛盾,成為騎士 (knight),建立莊園,將一般農民淪為農奴。文藝復興 (1500) 以後,現代國家逐漸出現,王權增長,地方武力受到節制,原來的武士相應成為 squire (鄉紳) 或紳士 (gentleman). 



  美國適值草創時期,一切重新開始,所秉持者,僅為人人擁有同等權利以及機會均等的模糊概念。於此一土地上,李所代表的信念,乃是明顯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對於人類社會是有好處的。由地主所構成的有閑階級是必要的;而社會亦應視土地為財富和影響力的主要來源。它能(根據這個協議)引領出一群對於社區有濃厚使命感的人士;其存在目的不在於追逐一己私利,而在於肩負身為特權階級所應承擔的嚴肅使命。國家可由這群人領導;那些崇高價值猁無論思想、行為、或個人舉止等方面猁也可望在這群人身上展現,以使得國家獲致力量與美德。



  "was beginning all over again" 全部重新開始。歐洲由騎士到鄉紳已成歷史,美國適值草創時期,於是再度來過。殖民的英國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等到英國要管時(加稅),北美殖民地就開始造反了。



  "rather hazy belief" 模糊信念。北美殖民地的革命,並沒有明確、堅強的信念或理想。革命前沒有,革命後好一段時期也沒有。這和一般人所知道的不同,但更切合歷史真相,由此可見作者了解之深與用行文之慎。



  李體現了此一貴族理想中最高貴的成分。擁有土地的貴族階級藉由他得以證明自己的正當性。為了維護李所代表的理想,南方各州拼死作戰有四年之久。到最後南方邦聯看起來簡直就是為了李而戰;似乎李就等同於南方邦聯…是邦聯代表的生活方式所可能提供的最出色人物。早在阿波瑪托克斯村簽署投降文件之前,李即已家喻戶曉。數千位疲憊不堪、飢腸轆轆、衣衫襤褸的南方邦聯軍人,早已不再擁有戰爭初起時的豪情,卻認為李象徵了他們所願誓死捍衛的一切事物。然而他們無法貼切地將此等感受形諸於文。諸多英勇作為和死傷枕藉的景況彰顯了邦聯軍人奮鬥目標的神聖性。如果此一已然斲喪的目標有其正當性,其正當性的化身即是李將軍。



  Confederacy 婤婑瑆婜娹瑎娾瑆婄寀婍瓿瑆婜婃邦聯,正式名稱是 Confederate Stages of America, 美國南部十一州成立的同盟,與北方的聯邦對抗,前後四年 (1861-1865)



  身為西部邊陲製革工之子,格蘭與李截然不同。他刻苦力爭上游。他所代表的,就是成長於山林者之韌性與強健。他是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過度地倚靠自己,對過去不屑一顧,對未來則看得很準。(二之一)



  Grant 格蘭,全名為 Ulysses Simpson Grant, 1882-1885。聯邦將軍,擊敗李將軍並受降,後當選兩任美國總統 (1869-1877)。



  "the Western frontier" 西部的前線。歐洲移民早期定居東部,1607年英國在北美設立的第一個移民點就是維吉尼亞,英文是 Virginia,用以紀念祖國的童貞 (virgin) 皇后 Elizabeth I,因為早,所以別名「老自治區」。後來移民只好在它的邊陲開墾,更後到的又到更西部,直到到達最西邊的加州。這個前線或邊陲,是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不斷移動的西部疆界線。這些新移民的精神,就是下文對格蘭所描寫的。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403876








至今猶憶李將軍


唐朝高適《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爭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個李將軍,是指李廣,有的書說是指李牧,是錯的。李廣在歷史上,以與匈奴作戰聞名。但是,從博大的角度看,匈奴其實也是中國民族之一。當時漢朝與匈奴的作戰,未嘗不是同室操戈。這種同室操戈,有比它更明顯易見的史例,那就是美國的南北戰爭。

  照無知的柏楊在“南加州第一次文學座談會”中的談話,說“南北戰爭表面上是為了黑奴”、林肯“未出來當總統時,就決心解放黑奴”云云,這種柏楊式妙論,是與真的歷史不合的。林肯在第一次總統就職演說中,就開宗明義說:“我沒有意思,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國內現有的蓄奴制度。我相信我沒有合法的權利那樣做,而我也沒有打算要那樣做。”正相反的,林肯的解放文告,是南北戰爭後十八個月才出現的。摩理斯(Richard B. Morris)在“美國歷史文獻”(Basic Documents in American History)中說這文告事實上並沒比國會業已制定有關這一問題的法律更進一步,只是增進了英國各工人階層中偏袒美國北部的情緒而已。千古曆史真相,不過如此;大歷史家柏楊的歷史程度,原來如此!-------他在美國談話出此洋相,真丟人丟到國外去了。

  南北戰爭的基本原因在「南方獨立」,南方要跟大陸脫離。林肯總統為了統一,因而同室操戈。當戰爭伊始,林肯邀請當時最出色的李上校(Colonel Lee),也就是羅勃李(Robert E. Lee)來率領中央政府的軍隊,但是羅勃李痛苦的辭謝了,他說他雖然反對分離、反對不必要的戰爭,但他是南方人,他不能率領軍隊,對我的親戚、子女及家庭作戰。我要回去和同鄉一起受苦受難。於是,他回到了南方。

  在「南方獨立」的歷程裏,李上校變成了李將軍。由於他的卓越領導,使南北戰爭延長了兩三年。中央政府一直打不過他,直到第四年由格蘭特(Ulysses Grant)將軍出馬,才把他打敗。一八六四年四月九日,李將軍向格蘭特投降之日,李將軍看上去像由雕畫裏走出的莊嚴戰勝者,格蘭特卻像個賣豬的。

  在李將軍投降之日,中央政府軍隊中頗多喧嘩,要加報復,但格蘭特說:「反叛者現在又成為我們的同胞了。」而嚴加禁止。格蘭特承林肯之命,在談笑之間,以最寬大的條件,做了受降: 李將軍的將官仍可保留軍械、兵士釋放回家。第二天,李將軍寫了一封《第九號軍令--向軍隊告別》,他告訴他們:“因我認為英勇與犧牲不能補償繼續作戰所遭到的損失,才決定使戰功彪炳受人敬愛的人不再做無謂的犧牲。”雖然李將軍是敗軍之將,但是由於他的仁慈、勇敢、卓越與風度,他贏得了美國人的尊敬。“戰後的李將軍”(Lee After the War)作者費施維克(Marshall W. Fishwick)總結說:“北方得勝,南方得李。”(The North had the victory,but the South had Robert E. Lee.)可謂一語傳神。

  李將軍解甲歸田後五年間,直到死去,一直盡瘁于恢復南方的創傷,並敦促人民跟過去的敵人合作,因為敵人本是同胞。在教堂中歧視黑人的緊張時刻,他走過去,摟住黑人的肩,一同跪下祈禱。

  搞“南方獨立”的李將軍,死去一百多年了,他的故事,值得搞台灣獨立者的深沉思考。(李敖)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8606/2005/09/20/146@708337.htm


 


 


美國「南北戰爭」與「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



1861年,美國因為蓄奴問題造成南北分裂,一場內戰即將展開,當時已是美國著名將領的羅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 18071870)將軍,陷入痛苦掙扎的抉擇當中。因為他是南方人,但是他堅決反對蓄奴,當時在他的家鄉維吉尼亞州當時蓄奴是合法的。南北兩方因為蓄奴問題而開戰。諷刺的是,當後來的北軍統帥,戰後當選美國第18任總統格蘭特將軍(General Grant)還沒有真正解放自己家的奴隸時,李將軍已經率先解放了自己家族的全部奴隸。雖然李將軍從來都不贊同南方分裂的主張,但是,他基於道德立場,同樣不贊成北方以武力解決南方的分離訴求。就在這幢阿靈頓宅屋裏,羅伯特‧李苦苦思索了3天,3天以後,他在這裏作出了他一生最重大的一個決定。李將軍決定交出聯邦軍隊(北軍)對他的委任。1861年的422,羅伯特‧李決定離開阿靈頓去組建南方邦聯的軍隊(Confederate Government;南方7州-分別是南卡羅萊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阿拉巴馬州、喬治亞州、路易士安娜州、德州)。當他步出房子騎馬下山,正是滿山春花盛開的時候,這是他人生最後一次看到阿靈頓迷人的景色。後來,他曾經在給侄子的信中寫道,阿靈頓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鍾愛、最依戀不捨的地方」。 

5年後,1865年已經滿頭白髮的羅伯特‧李和聯邦代表格蘭特將軍簽訂了投降書,在沿途成群北軍士兵敬意的目光下,無家可歸的李將軍單人獨騎把自己流放到位於肯塔基州小鎮列克星敦(Lexington),為他犧牲的戰友,西點同學「石牆」傑克遜(Thomas Jonathan Jackson;南軍將領)和144 名戰死的士兵守靈,一直到他過世。】

 

【阿靈頓國家公墓的一角】

  

 

 

【阿靈頓國家公墓內的美軍儀隊】 

 

 

 

 

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坐落於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郡,緊鄰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和林肯紀念堂之間隔著一條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阿靈頓公墓位於波托馬克河的西岸,而林肯紀念堂就在河的東岸,兩地以大橋相連,從1864615就開始作為美軍軍事公墓使用。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最高點,有一幢二層樓老房子矗立在其中,那是南北戰爭時南軍統帥-羅伯特‧李將軍當年繼承自他岳父卡斯迪斯的私人宅邸,現在已經改為他的紀念館,這幢漂亮的二層樓建築,前後花了15年才建造完成,是由喬治‧海德菲爾德所設計建造,他曾經參與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整體規劃建設。其實不只這棟房子是屬於李將軍的私產,整個阿靈頓公墓最早的區域其實都是屬於李將軍家族所有。

 

1864年阿靈頓公幕啟用以來,是一片到處黃泥的公共墓園,到今天為止整個墓園面積已經從原本的80公頃,擴大了3倍以上,埋葬的往生者超過30萬人的寬廣墓園,園區內到處綠樹成蔭,花木修剪的相當整齊。

 

歷時5年的南北戰爭陣亡人數61.8萬人(含病死),其中北方損失36萬人,南方損失25.8萬人;南北兩軍約有100萬人受傷。1865年,李將軍率領疲憊不堪的南軍向格蘭特將軍所代表的聯邦軍隊投降。稍早之前有人向李將軍提出化整為零深入山區打遊擊戰,他們相信英勇的維吉尼亞人既然能打敗英軍也就可以趕跑北軍。但是李將軍拒絕道:「戰爭是我們這些軍人的職業,如果如你們所說,那就等於把戰爭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人民,雖帶來的也只會是無休無止地爭鬥和血腥的屠殺。我雖然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人,但是我的道德不允許我去這麼做。如果我的死,可以換取人民和這片土地的安寧,那就讓他們把我當作戰爭罪犯絞死吧。」於是他向格蘭特提出停戰的要求。

李將軍提出的唯一投降要求即是善待所有南方的將士,給他們一紙赦免,使他們能免於以後的政治磨難,而對於他自己,他沒有要求任何,因為遭受許多政治壓力與反對,因此一直到他去世為止,李將軍始終都沒有得到聯邦政府的赦免。戰勝的格蘭特將軍給予了投降南軍全體將士應有的尊重:南軍軍官可以攜帶手槍或佩劍離開部隊,每個軍官和將士都得到一份由格蘭特將軍簽署的證明書,證明他們是放下武器的平民,他們可以自由地回到家鄉,不予追究,不受歧視。而美國政府也堅守格蘭特將軍對於投降南軍的承諾,多年來保障了每一名降軍軍人個人和家庭的安全和尊嚴,無論士兵或軍官在戰爭後都沒有被逮捕或坐牢,也沒有遭受經濟和政治的壓力,他們都重新獲得了一個普通平民安寧和平靜生活的權力,於是,美國又恢復了戰前正常的法律秩序!這也是美國文化偉大的地方-勝利者固然值得讚揚,失敗者同樣令人敬佩;勝者理應名垂青史,失敗者也無愧後人。

只是政治上的歧異可以透過政治人物的大智慧來化解,但是戰爭在老百姓之間所造成的仇恨與對立,並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消除的。像 蔣夢麟 先生在其所著之「西潮」-第9章「負笈西行」中有一段就有寫道:「(當時是19081912年之間; 蔣夢麟 先生當時在加州大學讀書)……學校裏最難忘的是哲學館的一位老工友,他當過兵,曾在內戰期間在聯邦軍隊(北軍)麾下參加許多戰役。他生活在回憶中,喜歡講童年和內戰的故事。……西點軍校在他看起來也是笑話,….雖然內戰已經結束多年,他對參加南部同盟的人卻始終恨之入骨。他說,一次戰役結束之後,他發現一位敵人受傷躺在地上,他正預備去救助。『你曉得這傢伙怎麼著?他一槍就像我射過來!』他瞪著兩隻眼睛狠狠地望著我,好像我就是那個不知好歹的傢伙似的。我說:『那你怎麼辦』『我一槍就把這畜牲當場解決了』他回答說。

 

1882年,阿靈頓的合法繼承人,羅伯特‧李的大兒子,向聯邦法院控告-聯邦政府未經合法程序侵吞李家的私產。法院判定-他勝訴,命令聯邦政府交出阿靈頓-阿靈頓必須物歸原主。

聯邦政府執行了法庭命令,將阿靈頓產權歸還李家。同時,鑒於阿靈頓已在事實上成為聯邦軍人墓地,已經有好幾千個甚至上萬的墳墓分佈在各個山坡上。因此,聯邦政府和李家談判,提出以15萬美元買下阿靈頓,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天文數字的鉅款了。李家接受交易,此後聯邦政府正式成為阿靈頓的合法擁有者,1933年,墓園交由國家公園部管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阿靈頓國家公墓。

現在每年都有約450萬遊客來阿靈頓國家公墓參訪;每週15每天都有20多場的葬禮在舉行。每一次葬禮都有7名士兵負責對空鳴槍。由於是國葬儀式,因此每個棺木上均有覆蓋一面美國國旗,在典禮當中,每面覆蓋在棺木上的國旗在下葬之前都必須在154秒內要摺疊完畢,每次總共要摺13次讓國旗成為一個整齊的三角形-而國旗上的星星圖案一定要對外,如此才能交付給家屬當做紀念。葬禮完畢時所吹奏的「熄燈號」,也源自於南北戰爭時期,整首歌是由丹尼爾‧巴特菲爾德准將在半島戰役時所創作的。..........

但是從1944年開始,阿靈頓國家公墓就面臨了空間不足的問題,預估在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無地可葬的窘境,目前估計大約還能容納約14,000人左右,為了增加容量,每一個墳墓的大小也從原本的寬2公尺、長3公尺,縮減成寬1.5公尺、長3公尺1960年起還採取了多層次的排葬法-也就是將同一個墓穴變成兩層,一個地方可以葬2人。另外就是緊縮入葬者的資格。這幾年聯邦政府又多次徵收了附近的幾筆土地,只是透過這麼多的努力,阿靈頓國家公墓到了2060年還是會面對墓地不足的問題。

阿靈頓國家公墓接收安葬者的條件是:死者生前必須服過兵役,屬正常退役或陣亡。沒有服過兵役的美國人,允許在此安葬的除了軍人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只有美國總統可以破例。安葬的普通士兵比政要和將軍多,遠可追溯到美國南北戰爭、美西戰爭。美國總共有130個國家公墓,以規模來說阿靈頓國家公墓排名第2。(忠偉)


http://tw.myblog.yahoo.com/jw!3RxCNGiRGB4XGuqBj9TmgQJm/article?mid=1158
美國「南北戰爭」與「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 - 這裡紀錄了~我對知識的探索與好奇 - Yahoo!奇摩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