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1139-1193)是「心學」的創始人,他提出「心即理」說,認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自己的心中,心是唯一的實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認為「心」和「理」是永久不變的。他又指出「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雜說》)。

他試圖證明一切道德規範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永不變化的。其治學方法是「立大」,「知本」,「發明本心」;

認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讀書,「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在「太極」、「無極」問題和治學方法上,和朱熹進行長期的辯論。到了明代,他的學說由王守仁繼承發展,形成「陸王學派」。著作經後人輯為《象山先生全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0704279


 



 

http://www.wretch.cc/blog/labrador0930/23622710
中哲文獻參考答案 不一定對.. 翻譯大多是我自己寫的





章學誠指出,「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尚書》、《春秋》屬史書不在話下,《禮》為典章制度之史,《易》為卜筮之史,《樂》為音樂之史,《詩》三百篇全是史官採集的民間歌謠。章學誠明確提出「六經皆史」的主張,即是說,六經是史學研究的材料(的一部分),它能反映歷史某個時期社會一部分的面貌。六經不能超越時間的限制,三代以下的事,便不是六經所能述及了。「六經皆史」,而史料不盡在六經。這個觀點,從理論上撕開了儒學神聖的面紗,對重新檢討儒學的價值,有很大的衝擊作用。



章學誠認為方志是以地區為中心的史書,價值與「正史」相同。這是中國史學界第一次把方志提到如此高的地位。他認為方志應以記載歷史文獻為主,而不在考究地理沿革。他建議各州縣設立「志科」,專管記載史事和徵集、保存地方史料。他強調方志可以與國史輔翼,主張把國史建築在方志書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全面和充實的地步。



從來討論中國史籍,都是從體例、內容等方面來區分的,很少從功用方面分析。在這方面章學誠提出了很有意思的分類。他說:「史家有著作之史,有纂輯之史,途徑不一。著作之史,宋人以還,絕不多見。」「纂輯」就是資料的搜集、考證,檔案的整理;「著作」是將前人提供的材料,經過分述、消化,作有意思的編排。這兩種工作是相輔相成的,但不宜混淆。章學誠言下之意,是指出考據學者窮畢生的精力所得的成果,僅是「纂輯」而非「著作」。



章學誠指出史書體例是不斷變化的。他讚賞袁樞寫《通鑑記事本末》所表現的創意。他認為要革新紀傳體史書的,主張「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增圖譜之例,而刪書志之名。」他竭力主張編述通史,對司馬遷和鄭樵在史學上的地位,提得十分高。



劉知幾認為史家要具備才、學、識,章學誠還必須具備「史德」。所謂「史德」,是指「著書者之心術」,即史家要客觀地觀察事物,如實加以記載,不得憑私意進行褒貶。「心術不正」,就不能忠於史實,據事直書。



揭開儒學神聖的外衣。「六經皆史」的主張,不把六經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視為天經地義的信條,永恒不變的生活價值。對於數千年來覺得儒家十分靈驗有效的儒生,無疑是當頭棒喝。



把六經還原為古代天王的政典,肯定他對於古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繁榮盛世的貢獻。還它本來的面貌。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2500407



 


 



若義理融會貫通,真有「活潑潑地」之妙,此時六經皆我註腳,又何註腳之有?程子云:「學者於論語、孟子熟讀精思,則六經不待讀而自明矣。」六經豈有不讀自明之理?此等議論極好,甚須尋味。蓋天下文字千頭萬緒,道理只是一箇。若能明得此理,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無往非是若執何書以為鵠的,猶非絶頂議論。(「答安東守約問」朱謙之編『朱舜水集』上冊 p.369


──如果義理融會貫通,就能巧妙的靈活運用,這時《六經》都成了我的註解,又何必另尋註解?程子說:「讀書求學的人熟讀精思《論語》、《孟子》後,則《六經》不待閱讀便能明瞭。」《六經》豈有不讀便能明瞭的道理?這種說法粉好,必須仔細尋味。天下文字雖然千頭萬緒,但其中道理只是一箇。如果能明瞭其中道理,加以引伸繁衍,領悟推想;不認定那本書才是標準,還不是最好的說法。


這段話中朱舜水到底是贊成程子的話還是反對?


──贊成。在引用程子說法後,朱舜水接著又說:「此等議論極好」;由此,顯然表示--贊成;不過,朱舜水接著也要求對方「甚須尋味」;也就是說,要深入瞭解程子說法的真義。朱氏在此,是由理論上說明「一經通百經」的道理;認為《論語》、《孟子》與《六經》雖然內容殊異,但是其中義理卻亙然相通。其實何待《論語》、《孟子》,鄉野目不識丁、樂天知命的老農在茶餘酒後,或也能說一番出人意表、發人深省的銘言。義理,無非就是人情世故,只是經書由聖賢以文字表達,老農於生活中體悟罷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122201968


六經與六藝


詩、書、易、禮、樂、春秋被稱為「六經」初見於莊子天運篇:「丘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荀子勸學篇中有「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的話,據此推斷,詩書等書、戰國時代已稱為「經」。在此以前沒有稱「經」的記載。



漢代稱「六經」為「六藝」。漢書藝文志著錄經書的部份,稱為六藝略。「六藝」另一解釋、不指「六經」而言、乃指「禮、樂、射、御、書、數。」此說出自周禮地官保氏。這「六藝」是六種藝能、和指「六經」而言的「六藝」全然不同。



參考網址:http://www.superlogos.com.tw/main5/index_02.htm



關於六書,因為資料滿多的,建議您去這個網站看看,他講得還不錯喔!

http://www.geocities.com/on_on_hui/bk08ch07.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0205054




 




中國歷代大儒
主編:舒大剛 副主編:楊世文 
--------------------------------------------------------------------------------

前言 
至聖先師 孔子 
儒林亞聖 孟子 
週末大儒 荀子 
公羊大師 董仲舒 
古學鼻祖 劉歆 
蜀中大儒 揚雄 
博學奇儒 王充 
經學大師 鄭玄 
一代經師 王肅 
少年奇才 王弼 
三朝通儒 陸德明 
盛世鴻儒 孔穎達 
盛唐三賢 啖助·趙匡·陸淳 
衛道巨擘 韓愈 
理學先驅 李翱 
大唐文儒 柳宗元 
安樂先生 邵雍 
理學鼻祖 周敦頤 
史林宗匠 司馬光 
關學開山 張載 
宋學泰斗 程顥·程頤 
五峰先生 胡宏 
理學大師 朱熹 
湖湘學宗 張栻 
婺學之祖 呂祖謙 
心學祖師 陸九淵 
龍川諍儒 陳亮 
水心先生 葉適 
鶴山耆儒 魏了翁 
西山先生 真德秀 
禮學師儒 吳澄 
心學大師 王守仁 
理學殿軍 劉宗周 
大清儒宗 黃宗羲 
清學開山 顧炎武 
學術偉人 王夫之 
叔世碩儒 戴震 
經學畸人 廖平 
維新主帥 康有為 
新唯識家 熊十力 
現代聖人 梁漱溟 
新理學家 馮友蘭 
新心學家 賀麟 
文化巨人 唐君毅

Read more: 《 中國歷代大儒 》 - 歷史文化 - 社會國家 - 頂客論壇 - 台灣forum,Taiwan論壇bbs http://www.dk101.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93039#ixzz1SA9ce0H6 
(網址連回本文) 


http://www.dk101.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930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