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是轉錄自威利的武學研究所(世界的拳擊歷史);

第二篇是阿虎教練的雅虎部落格(台灣的拳擊歷史)。

 

 


第一篇

 

拳擊史概述

 

拳擊的歷史源遠流長,幾乎和人類具有同樣的歷史。原始人類為了承受嚴苛的日常生活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強健的體魄為生存鬥爭的唯一本錢,依賴自己的體力更甚於現代人。在沒有武器的原始時代中,人類必須以自己的體力和拳頭作為自我防衛的手段。以拳頭作為基礎,逐漸發展成運用雙拳進攻和防守的技能,即為今日拳擊的雛形。 

 

 

古代拳擊 

 

根據現有文獻,拳擊有5000多年的歷史。《大英百科全書》就有「西元前4000年,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發現拳擊的遺跡」的記載。 

 

 

西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壁畫中出現了關於拳擊的描繪。 

 

 

地中海的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 (約西元前3000~西元前1450) 的壁畫,出現了拳擊的圖畫。

 

 

大約在西元前1700年,拳擊從克里特島傳播到古希臘。荷馬史詩《伊里亞德》 (約西元前900) 也提到了拳擊比賽,說邁錫尼的戰士及拳擊手會對自己擊敗的對手獻出敬意。

 

 

西元前688年,拳擊在第23屆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被列入比賽項目,確立了拳擊為歷史最悠久的搏擊運動。

 

 

 

 

 

西元前500年,在愛琴海岸發掘的磁瓶上,有兩人相互攻防的拳擊圖畫。

 

 

不過,古希臘奧運會的拳擊比賽沒有類似擂台的專用場地,比賽只在平地上進行。除禁止少量的動作外,運動員沒有像今天這樣受諸多的規則限制,如比賽沒有回合限制,運動員不需按體重分級,允許用拳頭和手掌打擊對手身體的任何部位,手上不戴拳套,而是將牛皮條用油浸軟,纏繞在手指和手臂上,其他部分則都是赤裸的。

 

 

因此,古希臘拳擊是一種殘酷激烈的鬥毆比賽,拳手取勝主要要靠耐力和勇敢的拼搏。如果雙方都不願意棄權,比賽就一直繼續下去,直到其中一方被擊倒昏迷或舉起手指表示認輸為止。

 

 

依現存的文字與圖片等史料推測,古希臘拳鬥的規則如下:

 

1.沒有量級制區分,比賽對手以抽籤決定

2.沒有專門的拳擊場,比賽在平地上進行

3.時間無限制,一決勝負,沒有休息時間

4.不能抓住對手

5.禁止以手指攻擊眼睛

6.當一方行動不能時才宣佈勝利者

7.競技中雙方戰鬥的時間過久,必需以無防禦狀態互毆

8.違反規則者將遭裁判以小枝鞭打

 

 

雖然古希臘拳鬥的致死事件稀少,但若將對手打死,死者會成為勝利者,殺人者則會被放逐。

 

 

 

古羅馬拳鬥士的拳套

 

 

到了羅馬時期,為了迎合尋求刺激的觀眾口味,拳手在手指和關節纏繞的軟牛皮條,演變成牛皮手套,並鑲嵌上金屬扣,比賽時手中還握著硬珠或圓筒,以增加攻擊的破壞力,並且在羅馬競技場中,舉辦奴隸與戰士的競技拳鬥,打到死亡或傷重倒地不起為止,可以說是一個殘酷的公共處刑場。

 

 

西元394年,羅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接受了基督徒的請求下令禁止進行拳鬥。

 

 

而後隨著基督教的盛行,拳鬥因為太過於血腥殘忍,跟基督教信仰有所衝突而被禁止,任何形式的拳鬥最終從歐洲完全消失,古代拳擊的發展至此劃下句點。經過1300多年,直至18世紀初,拳擊在英國才又盛行起來。

 

 

 

 

 

近代拳擊

 

18世紀初,英國人詹姆士.費格 (James Figg) 及傑克.布勞頓 (Jack Broughton) 相繼稱雄,造成了民眾學習拳擊的熱潮。

 

 

近代拳擊運動以英國人詹姆士.費格 (James Figg, 1684~1734) 為先導,他是頂頂有名的劍擊手和拳擊家。1719年,他創立格鬥學校,教授劍擊及拳擊。同年,他也是英國史上第一位拳擊冠軍。他廣設擂台與拳擊高手較量,直到他1730年退役的11年間一直保持不敗。

 

 

詹姆士費格的拳術雖然比古希臘的文明些,但仍保留著腳踢、抓頭髮和攻擊對方身體下部、不戴拳套、沒有時間限制,直到失去比賽能力為止。

 

 

詹姆士費格死後,他的學生傑克.布勞頓 (Jack Broughton, 1704~1789) 組織了拳擊俱樂部,為了減少拳擊傷亡事故,他發明了拳擊手套,要求學員戴上拳套練習,保護面部皮膚。

 

 

1743816日,布勞頓訂定拳賽規則,命名為《布勞頓規則》,規則包括:

 

1.場地及比賽規則

2.一方倒地後另一方不得再攻擊

3.訂明犯規動作

4.倒地者在30秒內不起即算失敗

5.禁止打擊對方腰部以下的部位

 

 

布勞頓對近代拳擊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有卓越貢獻,因此被人們稱為「拳擊之父」。

 

 

1754年,由於拳擊致死案例過高,英國就此禁止拳擊活動,當時拳擊合法的國家為法國、比利時。

 

 

1790年,因貴族與富裕層面的人們強力支持下,拳擊於英國解禁、並對拳擊導入更多規則。

 

 

1805 ,英國人吉姆.貝爾切在比賽習慣將一條白手帕繫在拳台的圍繩上,自此之後就形成了投白毛巾認輸的傳統,比賽中一方教練或助手將白毛巾投入拳台內就表示認輸。

 

 

1838年,以布勞頓制訂的拳擊比賽規則為基礎的《倫敦有獎拳擊比賽規則》(The London Prize Ring Rules) 問世,它是由一位叫約翰.格雷厄姆.錢伯斯的人撰寫。1853年,他對規則又進行了修訂。

 

 

1867年,錢伯斯的好友兼資助者,昆斯貝里侯爵約翰肖魯圖道格拉斯 (John Sholto Douglas) 將修訂後的《倫敦有獎拳擊比賽規則》整理,並以侯爵的名字命名,成為著名的《昆斯貝里拳擊比賽規則》(Marquess of Queensberry rules)。規則共分12條:

 

1.一場公平的比賽應在一個24平方英尺的場地上進行,或者與這個面積相接近的場地。

 

2.比賽中不允許有摔跤摟抱的動作。

 

3.每回合比賽限時3分鐘,每回合中間休息1分鐘。

 

4.如果任何一方因疲勞或其他原因倒地,他必須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站起來,整個過程不得超過10秒鐘。另一方運動員此時必須回到自己的角落。當倒地的運動員按規定站起來後,比賽繼續進行,直到這回合比賽3分鐘的時間用盡。如果倒地拳擊手不能在10秒鐘內站起來,裁判有權將勝利判給另一方運動員。

 

5.如果一方運動員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身體挂在拳繩上且腳尖離地,將視為擊倒。

 

6.比賽期間,除運動員和裁判外,不允許任何人進入拳台。

 

7.當任何無法避免的因素干擾比賽時,比賽應該立即停止,由裁判盡快確定另外的時間和地點繼續完成這場比賽,必須分出勝負,除非雙方的支持者都同意以平局告終。

 

8.運動員必須戴尺寸合適的拳套,材質必須是最好最新的。

 

9.如果一隻拳套破裂或脫落,必須更換另一隻裁判認為合格滿意的拳套。

 

10.如果一位拳擊手單腿跪在地上,將被視為倒地,除非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11.不允許運動員在比賽中穿帶有彈性的鞋和靴子。

 

12.比賽所有規則都是根據《倫敦有獎拳擊比賽規則》重新修訂,具有約束力。

 

 

後來,英國人遠渡大西洋到美國謀生,也將拳擊帶了過去,逐漸在美國新大陸普及,使美國的拳擊運動也日益發展到和英國匹敵的程度。

 

 

 

 

 

現代拳擊

 

1881年,英國業餘拳擊協會成立,拳擊開始傳到世界各地。

 

 

1896年,第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於希臘君王認為拳擊太為暴力、危險而且不人道,因此不批准拳擊列入該屆的比賽項目之一。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舉行的第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男子拳擊再次被列入比賽項目的名單之中。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由於瑞典法律不准許拳擊運動,拳擊因此一度消失了。

 

 

1920年,拳擊再次列入奧運比賽項目的名單之中,一直到現在。

 

 

1922年,美國的芝加哥舉辦了「全美金手套錦標賽」,此後,它成了美國傳統的拳擊比賽。

 

 

隨著拳擊技術的進步及規則的完善,拳擊終於從殘酷野蠻的格鬥,演變成一項文明及有價值的體育運動,拳擊這項競技運動終於也躋身於世界體育之列。

 

http://blog.xuite.net/willylin/tw/29837292

 

 


第二篇

 

這篇是轉路自虎哥的部落格

 

 

臺灣拳擊史{我記憶中的大概} - 2009台灣散打重量級拳王:阿虎:鄭文宏ㄉ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臺灣拳擊歷史名人{我記憶中的大概}

{1940}40年代二林的洪欽懋在日本學習拳擊,曾代表日本與美國交手而得名,回到台灣後擔任拳擊教練,後來在家鄉自己開班授徒,被稱為拳擊之父。二林工商成立於民國26年的日據時代,至今已有71年歷史,民國39年謝悅擔任二林初農校長,開始推展拳擊與田徑運動,當時擔任體育組長的就是洪欽懋的胞弟洪欽淮,有了洪氏兄弟的設備與師資,拳擊自此成為二林地區的重點體育項目。 

台灣拳擊的發展

        台灣的拳擊運動發展能找出脈絡發展的是始於日據時代前往日本求學的二林士紳洪欽懋先生,從日本將拳擊帶回台灣發展。

洪老師遠赴日本求學,進而對拳擊產生興趣,也在日本闖出自已的拳擊舞台,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洪老師返回台灣二林故鄉,因為對拳擊運動無法忘情,乃自費在故鄉開始開班授徒,並奠定彰化縣成為台灣拳擊發展重鎮的基礎,同時贏得台灣拳擊之父的美名。

 

出身柏埔堂書香世家的台灣拳擊之父

洪欽懋老師出生於民國七年七月四日,出身二林最大的名門望族「柏埔堂」,父親洪爾尚承繼祖先開墾事業,擁有田地近百甲,媽祖廟前整條街的店鋪多為名下事業,並投資各項事業:交通運輸(二溪巴士)、糖廓、米穀糧食、二林戲院、布袋戲等,是地方上財力雄厚的仕紳。

        洪欽懋先生在家中八個兄弟中排名第六,二十歲那年跟隨兄長的腳步到日本求學,由於天生英武又愛好運動,在日本東京專修大學加入拳擊的訓練,勤學苦練加上天資聰穎,很快地成為該校拳擊隊主將,接著加入東京BG拳擊俱樂部,接受日本拳擊運動開山祖師-----左藤東洋先生的指導。在名師的指導下,拳技突飛猛進,與當時的世界拳壇職業名將菲律賓籍的喬英格、朝鮮籍沈相旭和玄海男等人,經常對打較技都能平分秋色,勝負難分。

      昭和十五年,洪欽懋老師二十二歲,因為拳技出色膺選為日本國家代表隊的拳擊代表,參加美日對抗賽,一戰成名,開始在國際拳壇嶄露頭角;並應聘為東京齒科學校、東京農業大學、東京拓殖大學等校的拳擊教練。之後並代表日本參加即將於東京舉辨的奧林匹克運動大會,因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國內局勢大亂,思及故鄉家人,洪欽懋先生乃與日籍妻子那須芳枝-----二林。

 

春風桃李三百餘無愧拳擊之父美名

      洪欽懋老師自日本返台至民國六十六年病逝為止,三十餘年的時間獻身於台灣拳擊的推動,不但出錢出力,更身兼教練作育英才,長期免費提供訓練埸地,「二林戲院」成為台灣拳擊運動的搖籃,在弟子傳子弟的傳承下,孕育出多位優秀的拳擊選手,目前台灣拳壇上的國際裁判、亞洲裁判、國家級裁判等大多是洪欽懋老師親手調教的子弟。 其中,世界級的國際裁判洪振聲、洪村勇,兩人是洪老師最得意的高徒;台灣七名亞洲裁判中,蔡慶河、洪村福、陳東凱、謝春雄等四人是出自洪老師的門下;國家級裁判則有莊春天、洪穀仁、蘇竹源、洪協、洪仲達、顏志銘、洪名義等七人是洪老師的弟子,其中顏志銘、洪名義二人已取得國際擊拳擊裁判資格,其他拳擊國邱新河、洪村田、蘇明生、洪文勢、莊朝聰、許蔚園、紀瑞卿等都是洪老師一手裁培的好手。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spring/favorite.htm

 

{1947}李基鴻~東北人'小時後跟父母住韓國'打拳擊'往日本發展'又打回中國'移居臺灣

 

 

吳鐵虎台南人後來在香港創立鐵虎拳會

鐵虎歷史

 

鐵虎國際拳擊會成立於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一日,創辦人兼永遠會長為吳鐵虎(啟城)先生(右圖)。

吳鐵虎老師祖籍福建,乃台灣世家子弟,生於1921年1月7日台灣台南市,早年習祖傳之吳家太祖拳,後赴日本參加職業西洋拳擊比賽,成績奇佳。成為第一位晉身為日本職業拳壇高位之華裔拳師,深受東瀛華僑團體擁戴。

40年代在台灣創立鐵虎拳擊會,名手輩出,被譽為冠軍之搖籃地。鐵虎在台灣拳壇至今仍隆譽不改。

 


吳鐵虎

至50年代初吳師轉至香港發展,先後任教於當時最具規模的:
李氏健身院、華僑健身院、中國健身院及海員俱樂部,門下弟子包括有:名教練阮自強,世運選手李金華、馮元熾、黃漢生等名將。門下弟子則分別任教於李氏健身院、海天體育會、深水步街坊福利會、天天體育會及軍部,當中培育了第二代拳手 : 包括早期60年代之張應時,林永輝,林大衛,蘇興盛等;70年代之陳振鵬、李文華、李少華、李漢昌、劉榮基、黃觀明、曾昂飛、江志鴻等名將連同阮自強門下之梁煥文、陳錦新、鄭樹金、趙懷武、朱家元等鐵虎糸拳手,俱雄霸香港拳壇,盡掃當時實力不弱之駐港英軍拳手;其中並包括遠東區冠軍及全英軍部好手等。


鐵虎國際拳擊會成立之慶典嘉賓

為建立完善之拳擊訓練中心:李金華、阮自強、張應時受命成立鐵虎會,經年籌備,於1975年3月11日獲政府社團註冊署批准成立鐵虎國際拳擊會,並得名流何鴻燊先生任永遠名譽會長,張信德先生任榮譽會長,永遠會長吳鐵虎先生,會長李金華先生,總監阮自強先生,秘書張應時先生。

吳老師勞心勞力,一生竭盡所能推動拳運,至積勞成疾,痛於1992年6月l7日病逝九龍浸會醫院。

為繼承先師遺志,本會得名譽會長吳根海先生,杜森先生,拳擊界老前輩曾湯尼先生、韋基舜先生、黃龍德先生、主席張建滄先生、會長張應時、李振興、鄭惠洪、蘇志昌、梁智林等眾多教練長期義務努力和鐵虎會之委員會及本港拳擊界友好的支持下,迎接2000年之新世紀,願與拳擊界友好將香港拳擊運動推向更高峰,發揚鐵虎精神

http://www.tigerboxing.com.hk/

 

http://tw.myblog.yahoo.com/jw!LOVB_9uAQUUrjgmRTYgOTnUz/article?mid=1594&prev=1615&next=-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