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收錄自筆者親身經驗,會不定期更新;如有不同想法,歡迎大家理性討論。

 

先前把所以問題都整理在一篇裏頭,造成文章過長的狀況;

後來按照問題類型區分不同主題的問題,個別獨立一篇文章出來,區分為三篇文章,方便讀者閱讀:

1. 練習前常見的問題:事前篇

2. 練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觀念類型

3. 練習過程中的問題:動作問題 &  練習後常見的問題

 

另有其他文章,可以一起參考閱讀:

1.拳擊手套: 新手常見問題 Q&A

2.拳擊知識:不知道也不影響訓練的事情

 

 


-----------------拳擊入門常見問題 Q&A - 技術篇-----------------

 

練習過程中的問題:(動作問題)

 

Q1:出拳時,腳跟到底要不要轉,或是要轉多少?

 

A:刺拳的時候一律不轉。

後手直拳的時候,會轉,但是不是刻意去轉,而是手自然帶動身體,身體自然帶動腳跟,會自動配合出轉多少的角度。

凡是跟學員說打直拳要轉腳跟的時候,一定都會變成刻意去轉,造成轉太多的狀況,因為一開始的協調,沒辦法手腳配合,變成只是刻意去帶動腳跟,這就不是正確的出力方式。

 

勾拳就比較複雜一點了。

先說台灣傳統教學理論,都是要求要轉的。

這樣有幾個好處,第一是對於新手來說,身體上半身容易前傾,這樣可以讓新手上半身不容易向前傾,如此前傾的打法就變成送頭了;若要往前,應該是全部身體重心都往前去揍人。

第二是比較容易帶出身體的力量,尤其是腰部。因為一開始很難抓到勾拳的發力方式,打起來都很彆扭,這樣可以讓新手較易掌握用力的感覺。

所以在一開始這樣教學,通常是較為便利且有效率的。

要知道大部分狀況,一個教練都是需要帶很多學生,沒空一個一個去調整動作,要用簡單好記的方式去教學,讓大部分的人可以快速的學習起來,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開頭所言,這有點複雜。

現在資訊發達,隨便去youtube上,都可以看到國外的教練,發布自己的教學影片。就有不同教練討論到這個問題了。

會發現有某些教練是要求不轉,某些要求要轉;但是實際情況應該是,轉與不轉,要依照不同狀況來調整;更進一步來說,我們討論的問題是:要轉多少?轉的方向應該為何?轉與不轉各有甚麼效益?

所以單純只說勾拳是否要轉,又過於簡化這個問題了。這是可以再深入討論技術面的問題。

不過跟新人回答這麼多,這大概不是他想要聽到的答案,只會讓他覺得更困惑而已。

所以教練要怎麼教學,就要依照學員的狀況來判斷了。

 

教練應該思考如果因材施教。

而學員要去理解動作的用意為何?而不是只是記誦動作的要訣,如此只是背公式的打法,是不夠靈活的,也無法臨場發揮與變化,這樣難以贏得比賽。

 

 

Q2:勾拳的出力方式?

 

A:軌跡是一個半圓形,手部做出軌跡後,身體自然會配合。很多教學方式,也會在打前手勾拳的時候,要求學員轉動前腳的腳跟。但是個人認為,這樣跟打直拳轉動腳跟一樣,刻意去轉都會太多,而非身體自然配合。

學習拳擊,是需要有一個程序性的練習:

1. 姿勢先標準

2. 動作會打順

3. 力量再爆發

筆者看過很多拳擊隊出身的人,打前手勾拳的時候,身體都會往反方向,先蓄力再出勾拳,當然這樣勾拳的威力會比較大,但是筆者認為這只是一種訓練方式,實際在對打的時候,哪有時間給你蓄力,通常就直接打了。

打拳擊最高境界是,打擊到對手,而不被對手打到。

而非一拳打出去有多重。如同現在的梅威瑟,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他的打拳方式,但是他在規則上贏得了比賽。

 

 

Q3:腳步的站姿與步伐的寬度?

 

A:很多人在一開始兩腳腳跟會站在一直線上,這樣會讓刺拳好出一些,但是會讓打直拳的時候,後手不好出,而且身體根本沒辦法轉正,造成沒辦法帶上身體的力量。所以務必兩腳中間保持一點空間。一開始練習,可以站在一條直線上,左腳踩在左邊,右腳踩在右邊,面對鏡子來練習正確的出拳姿勢。

至於步伐的寬度,其實沒有一定的寬度,完全視個人身高與重心可以平衡,以及視狀況而定。通常標準姿勢,是個人的自然邁開一步寬的步伐,如果有受過射擊訓練的人,就是韋佛式射擊法的步伐類似。

視狀況的意思是,在遠距離的時候,適合用步伐較窄而腳步靈活的方式;近距離的時候,適合用步伐較寬腰部靈活的站姿。所以步伐必須可以隨時調整。

 

 

Q4:打沙袋的訓練效用為何?

 

A:沙袋畢竟不會反擊,所以沒辦法練習到對手出拳時的閃避格擋反應。

筆者不建議初學者去打沙袋,因為自己能訓練的東西比較少。比較建議打擊牆壁就好,因為牆壁不會跑,距離都是一樣的,對於初學者來說,練習刺拳跟直拳最重要的,就是距離;所以先用牆壁來抓打擊的距離,等園地的距離感培養好之後,在練習腳步前後移動的打擊方式,也是用牆壁練習即可。

習慣之後,就可以開始打沙袋了。打沙袋除了催力量之外,還要用有節奏的打法,筆者的教練就說過:打沙袋就跟打擊樂一樣,可以用出拳的方式敲出一首歌的感覺。

另外可以用高強度間歇式訓練,類似TABATA,在15秒快速出拳,然後休息15秒,接著再出拳15秒,休息15秒,這樣反覆約2-3分鐘一回合。這種訓練稱之為衝沙袋。

 

所以沙袋可以有很多種的打法,跟訓練方式。要看你如何去訓練而已。

沙袋所欠缺的地方,就用速度球跟梨型球來補足。

大概就是這樣。

 

 

Q5:空拳的訓練方式以及效益為何?

 

A:很多剛開始練習拳擊的人,不清楚要如何做空拳的訓練,這是正常的,空拳又稱之為:Shadow Boxing,是想像對手在前面,你要如何攻擊跟閃避的假想訓練。

如果沒有對打經驗,當然也無法想像對打的狀況,以及對手會如何出拳,甚至你自己要如何閃避跟反擊。這是後教練會按照你的狀況來教你技巧,透過空拳訓練,先把姿勢學會了,再透過打靶以及模擬訓練來告訴你這些技巧如何應用,最後你再重新會去空拳訓練,這時候你就會比較清楚要如何做假想訓練了。

所有職業拳擊手在賽前媒體採訪,都會揮一下空拳;從空拳也能看出打法跟風格,大致上的程度也能稍微看出來。

 

現在來說明效益方面。因為一開始學習拳擊的人,大部分都想要用很大力氣去揮拳,通常有的問題是:過於僵硬、距離打太出去破壞平衡。

這兩點會再造成不必要的體力消耗,更糟的是容易被對手抓到破綻攻擊。

空拳的時候記得姿勢標準,拳擊該打到哪邊就打到哪邊,等到每下都能想都不用想的時候一次到位,就可以往下個階段:速度流暢。至於最後的力量爆發,筆者認為需要透過別的訓練來抓,空拳比較不強調力量爆發。

透過空拳可以訓練到:

1. 出拳的姿勢標準

2. 速度的流暢(在速度快的狀況下依然保持姿勢標準)

3. 閃躲反擊的模擬

 

最後我要說,空拳只是熱身而已,但是可以練得很累。

 

 

Q6:刺拳沒甚麼力道?

 

A:時常看到初學者打刺拳的時候,每次都拉了一下再打,或是在連續刺拳的時候,每次都拉得很多。

為了講求速度跟身體平衡,本來就會犧牲一些力量。

 

打拳先求打得到人,而不是打出多大力量;在你拉一下的瞬間,對方早就跑走了,更糟一點的是被對手反擊了。

 

玩格鬥遊戲的時候,常都會有輕拳跟重拳的以操縱;輕拳速度快但是傷害輕,重拳反之。

遊戲尚且如此,真實的拳擊何嘗不是這樣。

 

拳擊特別講求精準打擊,只要先用刺拳(輕拳)打擊到對手頭部,對手頓一下的瞬間,抓住空檔,再搭配用重拳攻擊,才是最有可能用重拳打到對手的方式。

(當然經過訓練後,後手直拳的速度也可以很快,比賽中也常常看到場上選手直接出後手直拳;但是即使如此,還是難以使用後手作連擊,通常要跟左手搭配。如果看到有人可以在比賽的時候,打出後手三連擊,通常是全國前三名等級的,甚至職業等級的。所以在組合拳攻擊的時候,輕重的搭配就很重要了,不可能每一下都是重拳,也不一定後手才是重拳。最常見的組合one-two hook,常常就是第三下的前手勾拳是重拳,如此變化才對多端,打拳才會靈活)

 

有看過獵人的讀者,在貪婪之島篇,比司吉在訓練小傑跟奇犽的時候,所教授的流流舞就有這個道理,只是他們可以用念能力看出對手這次出拳的力道,真實中不行而已。

 

 

Q7:常常看到勾拳的擊倒,是不是勾拳力道最大?

 

A:最容易被擊倒有兩種狀況:一是沒力的時候;二是被沒有看到的拳打到。

 

力量最大的還是後手直拳,但是即使閃不掉,對方看到也能用肌肉ㄍㄧㄥ住,來減少衝擊;而勾拳最容易以刁鑽的角度打到對手,在沒有防備狀況下忽然被撞擊到的震盪,才是傷害最大的。

 

像是少林寺常表演的金鐘罩鐵布衫等硬功夫,也需要運氣一下,通常這就是運用肌肉來做抗打的一種方式。如果不讓他們運氣,忽然揍他們肚子一拳,其實也是很難擋住這樣的攻擊。

有些地方可以做抗打訓練,最常見就是腹部;但是頭部是幾乎沒辦法做抗打訓練的,頂多脖子給你練粗一點,多埃個兩拳,但是兩拳之後還是會倒的。

 

(或是多嚼檳榔,透過咀嚼訓練口腔肌肉,來強化頭部抗打能力.......這當然是騙人的。因為很多打拳擊的前輩愛吃檳榔,常用這個理由來唬爛學弟)

 

而沒力的時候,是連ㄍㄧㄥ住一下的力氣都沒有了,也很容易被擊倒。

 

 

Q8:怎麼樣的拳擊打法才是厲害的?

 

A:一言以蔽之:你打得到對手,不被對手打到。

這就是最高境界。

拳頭只會有更快更重更硬,所以拳只有更強沒有最強。

 

 

Q9:某些動作老是打不順?(EX:勾拳or上擊拳)

 

A:有句武術諺語這麼說: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這是以前的練習方式,反覆去練習調整,總會找出一個較順的出力方式。

不過筆者經驗是,確實可以讓動作變順,但這樣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效率較低。

 

現代科學訓練,講求的是效率。

所以反覆練習確實可以讓動作變順,但不是這麼有效率的方式。

若有教練幫忙指導,當然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摸索時間;至於如何有效率的指導,竊以為一開始不需要講太多,而是每次動作有問題點,就修改那一點的問題,然後慢慢調整的正確的姿勢上。

老子道德經云:少則得,多則惑。一次改太多有問題的動作,反正不知道從何改起;尤其是術科項目,身體記憶需要花費時間,所以每次教練調整一點,就要去旁邊自己修正,然後改正後繼續下一個地方。這才是較有效率的方式。

 

筆者常遇到學生的問題是,調整一個地方後,並沒有真的把那個不好的習慣改掉,就想學下一個動作,因為調整的過程,其實是枯燥乏味的。

這時候就要問自己,是否真的有心想要讓動作變好?要讓變好到甚麼程度?

過程都需要自己去思考花費心思的,所以如果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在運動的進境上,也會有限。

所以並非體育選手就是長肌肉不長腦袋的,只是思考與著重的點不同而已。

 

當然還有一個條件,就是教練要會幫你調整動作;

1.準確地讓你知道正確的動作要怎麼做。2.你的問題點在哪邊。 3.要如何去修正。

這都屬於教練要教導的範圍。

 

 

Q10:練習的時候動作不錯,對打卻打得很差?

 

A:這是比賽與練習的區別。

關於這點,其實可以探討的地方非常多。也有很多文章已經寫過這樣的問題了,筆者就拳擊面來簡單說明幾點。

 

第一是心理狀態。

比賽會緊張,肌肉無法像平常一樣放鬆,做不出應該有的水準。大家一定有聽過這樣的人,就是平常模擬考狀況都很好,但是真的實際考試,因為緊張發揮不出原本水準,即使是動腦袋的,都會緊張無法思考,運動還需要包含肌肉控制,複雜度會再提高。

所以真正厲害的選手,是在於重要比賽關鍵時刻的壓力之下,仍能發揮平常的水準,甚至更高水準。

 

第二是實際與理想的差異。

對手不是沙包,不會站著不動給你打,而且他還會反擊打你。

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就要模擬接近實際比賽的狀況,讓你是適應比賽節奏與狀況。

 

第三是經驗。

碰對不同對手,或是沒遇過的打法狀況等。會讓你不知道如何應付,這時候會讓你緊張,節奏凌亂,無法發揮出應有水準,這是連接到第一點的問題。

所以經應豐富的選手,因為遇到的狀況多了,不會緊張,也知道如何處理這樣狀況;相對於新手,就會不知所措,失分連連,最糟狀況是被擊倒。

 

通常一開始,大家都是新手的狀況下,一定是敢打的人會打得比較好,因為他較容易發揮出應有的水準。

至於打法差異,那又是每個人的個性問題了,之後再討論。

 

 

 

練習後常見的問題:

 

 

Q1:練習後,指節會痛?

 

A:因為初學者身體還不習慣這種強度的打擊,經過一陣子之後會慢慢適應,當然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如果真的覺得痛,可以打小力一點即可。當然前提是要用正確的打擊方式以及打擊位置。

 

 

Q2:練習後,手腕關節會痛OR不舒服?

 

A:如果是新手,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打擊時手腕沒有水平,或是打擊位置不正確造成的。

打擊位置應該是食中兩指的指節處,這點任何打擊技武術都一樣。

甚至有聽聞空手道某些流派,要求只能用食指指節來作打擊;筆者推測這樣的原因,是因為這樣拳頭一定要旋轉的夠才能打到食指。

不然新手最容易打到的點,是小指或是無名指,這兩點比較無法吃住力量,對手腕的負擔也相對較大,就會造成手腕不舒服的現象。

所以在教學一開始,筆者會強調出拳打擊時,手腕的姿勢與打擊的位置,避免手腕受傷。

 

剛學勾拳,也是手腕很容易受傷的一種狀況。

勾拳需要一個弧度軌跡作打擊,這時候一樣需要保持手腕平食中二指的指節打到,但是一開始很難做到。姿勢跑掉不正確,這樣就受傷了。

所以一開始練習勾拳,先慢慢畫出軌跡即可,不必在意力量。因為通常這邊受傷的地方,會是三角纖維軟骨組織,這個地方血液循環較差,意思是受傷也不容易好,視受傷程度,需要休息至少三周起跳才能完全康復。

會這麼清楚,當時候筆者也有受傷過才知道的。

 

接下來,要說老手的狀況了。

即使姿勢跟打擊位置都正確,還是會受傷。因為是你的拳頭威力太過強大,你的身體負荷不了這樣強度的力量,尤其手腕關節組織複雜脆弱,常常無法承受高強度反覆打擊訓練。

這種狀況常常發生在選手身上,林明佳老師在日本當職業選手的全盛時期,雖然量級很輕,但是拳頭威力過強,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處於需要先打止痛針才能上場比賽,因為手腕受傷沒有真的好過。

右手受傷的狀況下,勤練左手,把左手勾拳練得威力也非常強大,常常只靠前手的攻擊,就擊倒對手了。(其實右手是處於受傷未癒的狀況,不太能打的)

當然這樣是日本沒良心的教練,才會這樣把選手當作機器、消耗品一樣的在操。現代運動員是要避免這樣的狀況,不然身體一下就被操壞了職業生涯也沒了。(台灣的棒球投手也常常有這樣狀況)

那要如果避免打擊位置跟姿勢都正確,還是會受傷的狀況呢?

需要肌力加強。早期拳擊手比較不重視肌力訓練,這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被身體肌力不夠,所限制到自身的技術無法作出來。

加強手腕,需要小肌群的訓練,像是手腕附近有很多小肌群,不需要大重量的訓練,很多徒手動作,即可加強手腕支撐性了。

至於如何做,網路上有很多教學影片了,上網去搜尋就可以找到了。

 

 

Q3:回去之後,自己想要在家練習的話,要練甚麼?

 

A:初學者的話,建議對著鏡子練習空拳,調整動作標準為主,不要想說打得很快。

非常不建議打沙袋,因為調整動作不是靠打沙袋可以做到的,除非只是想要發洩一下而已。

 

另外就是推牆壁。

初學者常見的問題,就是推太多,拳擊是打人,而非推人,推太多不會更有殺傷力,而且容易破壞自己平衡,露出破綻;所以再推牆壁的時候,先抓好剛好地距離,然後開始練習直拳,打到牆壁自然就會被擋住,不會推過頭,因為不可能推得動牆壁。這對於一開始調整動作非常有幫助。

 

以及腳步練習,習慣拳擊的站姿去前後左右移動,一開始練習前後移動即可:因為刺拳跟直拳要打到對方,靠得就是距離而已,前後的距離掌握得好,就可以打得倒對手,不到對手打到,所以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而抓出距離的方式有兩種:第一是用腳部,第二是用腰部。

不建議初學者用腰部來拉距離,容易破壞重心跟平衡,而且不動腳部只靠腰部拉距離,是有極限的,最終還是要靠腳步;而只靠腳步抓距離,比較容易保持身體的中正,動作比較不容易跑掉,但是這需要手腳的協調,所以先練好腳步移動,然後再把腳步移動跟手部揮拳合再一起打順,就是一開始最重要的功課了。

 

 

Q4:拳擊兩人對打訓練,乃至上台比賽的風險為何?

 

A:最大的風險是顱內出血。但是外表看不出來,當下若沒有發現送醫急救,可能會致命。

即使立即送醫急救,也可能致命。

2019年7月24日,發生一場俄羅斯28歲年輕的職業選手,在一場拳王腰帶爭霸戰中,第11回合的時候,因為體力不支且被對手重擊,有點暫不太穩了,被場邊教練丟毛巾制止比賽了。然後該選手在場邊休息了一陣子後,狀況越來越不好,主辦單位立馬抬擔架送醫急救,當天仍宣告不治。

筆者認為該場邊教練制止的時機算不錯了,但是仍然無法挽回該名選手的性命。

該選手之前是無敗績的新星,對手也同樣是無敗績的強者,兩強相碰下,悲劇了。

 

所以如果被嚴重的擊倒,或是沒有被擊倒,但是頭部極度暈眩無法自主站立,都需要去醫院檢查腦內狀況。

歷史發生的案例,最有名的就是一位韓國籍職業選手金得九被擊倒後送醫急救,幾天後不治過世了,妻子懷孕臨盆在即,母親悲傷過度自殺,裁判也過於自責自殺了,一場比賽死了三個人,天倫悲劇;從此拳擊比賽從15回合改制12回合。

說說台灣最近的案例,淡江大學社團性質的交流比賽,一位學生打完三回合沒有被擊倒,但是下台後隨即無法站立倒地,送醫急救發現是顱內出血緊急開刀,救回一命但是後遺症嚴重。

 

當然以上案列,在如此嚴重之前,是都可以避免的。

如何避免?兩道防線,第一是場上裁判看情況不對,選手意識不清或是受傷危險,都應該終止比賽;第二道防線是場邊教練,看到你的選手不行了,或是後到重擊避免受傷狀況下,都可以丟毛巾阻止比賽的。

早期職業比賽,為了比賽可看性,比較不注重選手安全,常常打到選手真的倒地不起,才終止比賽;現在的比賽,很多時後在一方極度優勢時,就終止比賽了,像是Floyd maywerther vs Conor Mcgregor這場比賽,第九回合裁判就終止比賽了,這時候conor其實都還沒有真正的被擊倒一次,但是大家也都看得出來conor不行了,若是在以前,一定是打到他真的倒地為止,但是這樣對選手來說,受傷的風險很大。

每次選手上場比賽,都是在燃燒生命。

 

隔壁國家菲律賓的案例,是在同門的對打練習中喪命的,年僅20歲的年輕人;之前在比賽中被擊倒,尚未恢復的狀況之下,在跟同門對打練習中又被擊倒一次,這次就很不好運了。

 

通常正規比賽,若第一次被擊倒,會被禁賽要求休息1個月;休息一個月後再被擊倒,要休息三個月;三個月後再被擊倒,休息一年。這樣規定保護選手腦部不要短時間內受到過多的衝擊,不過意外都還是有的,像是這個案例是館內對打練習,不再正規比賽之中。

 

最後要說一個案例,不是顱內出血,是眼眶骨頭被打到裂開。

這是筆者師兄之間的對打練習,事件經過筆者沒看到,是聽筆者教練阿虎所轉述的;小胡被同門師兄在對打練習中,被右直拳打到眼眶骨頭裂開,也是自己花費了10來萬開刀處理;但是對手沒有致歉以及賠償,他認為是對打練習中實力不足所造成的,風險要自行負擔,讓筆者教練很不諒解這樣的事情。

每個人骨骼密度,頭腦耐打程度如何都不一定。有些人骨骼較細密度較低,真的是比較容易受傷的,只能說要清楚風險,避免這樣的狀況了。實力有落差的時候,最好不要勉強了。

 

至於其他臉上掛彩的皮肉傷,流鼻血、眼角破開流血,以及瘀血等等,其實都不嚴重。

 

 

以上僅代表個人立場,並非標準答案,如果不同想法,歡迎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