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收錄自筆者親身經驗,會不定期更新;如有不同想法,歡迎大家理性討論。

 

先前把所以問題都整理在一篇裏頭,造成文章過長的狀況;

後來按照問題類型區分不同主題的問題,個別獨立一篇文章出來,區分為三篇文章,方便讀者閱讀:

1. 練習前常見的問題:事前篇

2. 練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觀念類型

3. 練習過程中的問題:動作問題 &  練習後常見的問題

 

另有其他文章,可以一起參考閱讀:

1.拳擊手套: 新手常見問題 Q&A

2.拳擊知識:不知道也不影響訓練的事情


----------------- 拳擊入門常見問題 Q&A - 觀念篇 -----------------

 

練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觀念類型)

 

 

Q1:拳擊與拳擊有氧有甚麼差別?

 

A:拳擊有氧正確來翻譯,應該翻作戰鬥有氧(Body Combat),它揉合了眾多武術動作:包含拳擊、泰拳、空手道乃至跆拳道都有。藉此提升心肺有氧、協調性、肌耐力都很有幫助。

 

但是它移除了對打元素。

所以沒有攻防概念,換種說法就是技擊性就沒有了。意思是說不適合上擂台來打,拳擊有氧是接近舞蹈了。不過舞蹈對於拳擊來說,其實很有幫助,筆者認識一位跳Breaking的朋友,在學習拳擊3個月後,出去跟別人對打都佔了很大的上風,別人知道他才正式學習拳擊才3個月,都覺得不可置信。

這是因為他的節奏感很好,打拳擊其實需要節奏感,所以為什麼黑人打拳擊比較比厲害,除了肌肉密度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節奏感好。

 

那麼學習過拳擊有氧,對於打拳擊有沒有幫助呢?

筆者的經驗是沒有,反而動作更糟。

因為跳舞你是知道是在跳舞,不會把跳舞的動作拿來打拳;但是學習拳擊有氧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學習拳擊了。所以在學真的拳擊的時候,以前動作太大,沒有防禦臉部,這些習慣很難調整,筆者稱之為被教壞了(因為拳擊有氧都是很多人一起上課,教練不會去調整你的動作,所以錯的動作養成習慣了)。比起沒有學過的人,反而要花更多時間調整動作。

 

這種狀況是先學拳擊有氧,再去學習拳擊會發生的狀況。

如果順序反過來,先學習拳擊,再去打拳擊有氧,會很明顯看得出來動作不一樣,是學過拳擊的人。

其實早期帶入美國AFAA拳擊有氧系統的陳銘正先生,就是先學習過拳擊的人,去看他的影片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動作還是有攻防意念在的。

 

 

Q2:拳擊手的一拳可以打出幾磅?

 

A:老實說這個問題,筆者被人問過數次,雖然內心覺得很無言,不過會看狀況來回答。

大家會這樣問,相信也是被遊樂場的拳擊機所影響的;還有周星馳電影破壞之王裡面,對於拳擊社社長的介紹方式。

 

如果只看力量,那麼舉重選手的瞬間爆發應該會最大的了,而不會是拳擊手。

拳擊的訓練包含的元素很多,主要有速度、技巧、力量這三個。

 

力量只能是其中一個項目,如果只有力量比別人大,是很難打贏比賽的,因為只掌握了1/3,如果對方的速度跟技巧都掌握得很好,那他贏的機率就有2/3。

當然這邊沒有否定力量的重要性,但是這只是拳擊的其中一項。有沒有只有單純力量點滿的然上去打比賽,還獲得勝利的人;

當然有,最經典的列子就是bob sapp (鮑伯薩普)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他的比賽影片,他打贏了一些很知名且厲害的選手(ex: Ernesto Hoost - 完美先生 Mr. perfect)。

不過筆者不是很喜歡看這種比賽,沒有甚麼技術性,只是粗殘的打法。

 

--------------

2021/1/11補充

在世界頂尖行列,大家的技能都幾乎點滿的狀況下,拳重(力量)又變得非常重要。

這影響是否可以擊倒對手的能力,職業比賽看重擊倒率。

若是像業餘賽事,靠打點數贏得比賽方式,轉到職業賽事,都會遇到滿大問題的。

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場比賽(剛好是最近看到,其實還有很多),舉例如下:

1.Ryan Garcia vs. Luke Campbell

2.Canelo vs. Sergey Kovalev

Canelo與Garcia目前為同門師兄弟,都是打出的拳很重。

對手的技巧性非常高超,我個人反而比較欣賞他們的對手打法。

但是這兩場比賽,都是以KO收場。

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打贏的兩位選手,拳的質量都非常重;

前期回合,都是打輸的選手占優勢,但是到了後期,慢慢一面倒變成拳重的選手壓制了對手,最後抓到機會擊倒。

當然前提是技術、體力與速度這幾項素質,也都非常高超了。

(兩位打贏的選手,特色是出拳較少,但是出拳很重速度也很快,而不是單純力量大的那種,畢竟都是同量級的對手。)

----------------

 

另外一點,就是關於體力的部分,或是一名舉重選手的瞬間爆發很大,可是能否在3分鐘3回合裡面,都一直保持這樣的力道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瞬間爆發跟耐力基本上是不同的訓練,而且每一下都全力揮拳,一下子就沒有體力了,所以場上的體力調整分配也很重要。

 

所以只問一拳打出去的力道有多少這樣的問題,實在是過於簡化的拳擊這項運動了。

 

 

Q3:拳擊與泰拳、空手道、踢拳道、散打等不同武術有甚麼差別?

 

A:比賽規則差異而已,沒有其他。

拳擊很單純,就是只能用手指節的部分攻擊對手(正式比賽拳套前方會有白色的部分,只能用那邊攻擊對手),攻擊範圍在於腰部以上的正面,背面禁止攻擊,還有喉結部分也是禁止攻擊的地方。如果倒地就站起來在打,纏抱一段時間後裁判也會分開雙方。限制較其他武術多。

 

筆者認為拳擊是一種紳士的技擊運動。

 

而問題中所提到的幾種武術,細部差異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主要說明大原則。

像是空手道,比賽方式是採取得點制的,而且要收力,不能真的把力量灌進去對手身上,稱之為寸止。極真派創始者大山倍達就對此種規則相當不以為然,所以就創立的極真派,比賽都是用全力擊打對手,但是手不可以攻擊對方臉部,所以還是有其重大缺陷。在早期K-1比賽中,極真派的選手去打比賽,都因為平常對於頭部防禦較弱的關係,輸多贏少,後期因應擂台規則調整練習方式後,成績才變好。

所以必須依照比賽規則,來調整練習方式,才能有效的贏得比賽。

 

泰拳與踢拳道,是很多人分不太清楚的兩個武術,特別在此說明一下,規則以及風格上的差異:

1. 泰拳打法比較硬派,很少後退的,別人打你一下,你就格擋後反擊一下,比較不會作往後閃避反擊的技巧,但是在踢拳道跟拳擊中,常常使用這樣的技巧。

 

2.肘擊、膝撞還有手相撲(頸相撲)是泰拳的特色,尤其是近身手相撲的部分,如果沒有練習過這個技巧的人,遇到可以使用膝撞的規則,都會被手相撲跟膝撞打得很慘。

 

3.踢拳道風格比較靈活輕快,偏重打點多於重擊

踢拳道的起源,是由日本剛柔流空手道家澤村忠,在1966年跟泰拳選手比賽後(youtube找的到比賽影片),被打得很慘,決心改造空手道打法,所創立出來的一種格鬥模式,後來成功復仇泰拳選手,被稱之為踢拳之鬼。

後來的踢拳道,不拘泥於門派與形式,只要符合踢拳道規則的招式打法,都融入踢拳道之中。

 

4.台灣的踢拳道區分了很多規則的比賽方式,若以開放度最高的低踢組來說,跟泰拳的差異,在於不能使用的肘擊、膝撞,還有泰式格擋(用脛骨去擋對方的下段踢),當然也不能使用摔技。

若是日本K-1比賽,是放開膝撞的,但是經過播求條款後,規則改變成一次攻擊只能撞三下,要分開後才能在做膝撞。

 

散打是中國大陸在大力推廣的武術,有別於泰拳發展出自己特色的武術,別於泰拳的硬派,散打多了摔技,遠距離喜用側踹,風格很明顯。而台灣早期是從國術擂台發展起來的,洪朝雄老師是練習國術出身,但是用擂台方式來訓練,建立起搏擊之名。

 

不管怎麼樣的武術,在擂台規則之下,都會去適應擂台,發展出適合擂台規則的打法。

所以一種規則的比賽,到後來技巧發展成熟後,選手互相的打法都會看起來不會差異太大。

 

 

Q4:業餘拳擊跟職業拳擊有甚麼差別?

 

A:主要還在於規則上的差異。

細部的規則真的要說,筆者相信大家看了也累,就簡單說明一些原則就好。

業餘拳擊會比較保護選手,但是相對的比賽的精采度就會下降。所以在選手之間實力相差懸殊的狀況,場上裁判會找機會把實力弱的選手抓下來(稱之為RSC或是TKO)。以避免選手被擊倒而造成腦部傷害。

比賽時間男子是3分鐘3回合。女子是2分鐘4回合。規則制定者為國際拳擊總會(AIBA),如何計分也是參照他們的規矩,從以前的得分制改為現在的十分制。(聽說又要再改計分規則,不過尚未確定)

而職業拳擊因為考量到觀眾是花錢買票進場看比賽的,所以會以比賽的精采度為優先。相對的危險度就會提高。回合數從4回合開始,到6、8、10以及12回合的拳王爭霸賽。

除了規則上的不同,另一點就是選手身分的代表。業餘拳擊的選手,通常都是代表學校、地區,乃至於國家出賽的。所以我們稱呼為國手的人,就是代表國家出賽,是業餘選手的榮耀。

而在業餘拳擊界的最高殿堂,就是奧運。

而職業選手所代表的是個人身分(自然人),或是拳館身分(法人)。通常會有經紀人,經營模式非常的商業化。出場都會談好價碼,跟誰打通常都會事先知道。在業餘拳擊的規定,職業拳擊選手不能代表國家出賽。所以奧運比賽職業選手是不能參加的,當年林明佳原本有機會可以代表台灣去打奧運,不過當時他選擇去打日本職業拳擊了,就是因為這樣的規定。雖然現在AIBA有可慮開放這樣的限制,讓國家可以像現在台灣的棒球一樣,徵召職業選手組成國家隊來出戰,不過這點還未確定。

 

2021/1/11補充:

關於此問題,筆者在近日看到拳龍王怡天,於自己的臉書上分享了他自己對於此問題的看法,說明的非常生動,且淺顯易懂。

大家有興趣,請務必參考他的文章

 

 

Q5:體型有沒有優勢?會帶來怎麼樣的優勢?

 

A:當然有,所以才會區分量級。

越大型的比賽,量級區分的會越系。譬如在業餘拳擊跟職業拳擊,兩者量級區分的細膩度就不一樣。

(量級的區分,可以參考以下網址: https://goo.gl/FIaOym )

如果在兩位選手技術相同的狀況下,就是體型帶來的優勢了,所以這時候如果沒有區分量級,大隻的人幾乎都會獲勝。

另外一點就是力量帶來的優勢,譬如一些講法:一力降十會、一膽二力三技巧;其實都是有它的道理的,純粹的力量可以破解很多武術上的技巧。

 

所以筆者非常不建議女性把擒拿術當作防身術學習,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真正的防身術,其實主要是以防身觀念為主,而非這些手法上的技巧。

首先,這種技巧並非短時間的防身講座可以學起來的,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跟狀況模擬,才有可能在臨場的時候用出來。

其次就是這個問題一開始所說到的,力量帶來的優勢;在男性與女性體型上的差異,所帶來力量上的懸殊,這些技巧很可能被輕易的破解。這也接續下一個問題所討論的範圍。

 

 

Q6:學習拳擊可以防身嗎?效用如何?

 

A:防身術的理念,是以脫離危險狀況為考量。而拳擊所學的技巧,是要在擂台上跟對方輸贏。

出發點的不同,所以筆者認為不適合把拳擊當作防身術來學習。

當然拳擊的訓練,可以增加反應還有體能,這在脫離狀況(逃跑)的時候,是很有幫助的;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說拳擊就不能防身,要看以甚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

 

而所謂的防身術,都是觀念為主。

一定是理論重於實際操作,因為防身術,都是針對一般民眾,並非練過武術的人,一般民眾是不可能平常還會練習擒拿的手法,或是直拳的打擊訓練的。

 

所以防身術要教的,應該是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要如何處置的觀念;以及如何避免遇到危險的狀況;以及怎麼要分辨危險的狀況,有多危險。

這才是防身術重要的地方,而非教你擒拿手,反擒抱等技術手法。

 

這邊說個實際案例,有筆者見過幾次面但是不熟的一位拳擊教練,看到男女街邊吵架路見不平上去相勸,結果公親變事主反被刺傷,受傷滿嚴重的。

他是一位年輕熱心的教練,但是社會閱歷以及危機意識不足,對方拔刀反應不及,導致自己受傷了。

 

遇到持刀者的攻擊,是非常危險的,千萬不要有奪刀的想法。有太多案例是當事人被一把小刀刺死的。會補充這點,是因為發生一個案件,鐵路警察被一位情緒失控的旅客刺傷了一刀,送醫急救無效,失去了一條年輕的生命。

雖然是事後諸葛了,但是從這個案列,我們可以思考,當下這位單警,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避免當下的衝突,以及對方拔刀時,應該如何應對較妥當?

 

筆者的想法是:一般人的狀況,當然是先跑為妙;但是警察的職責所在,必須上前處理。

從影片中,無法看出事情的完整原貌,甚至當下發生的情況都無法看得很清楚。

必須要兩種狀況來分析:第一種是在口頭爭執時,對方就有亮刀了,或是看來出來對方有帶武器。這時候建議與持刀者保持距離,高聲提醒乘客快速離開現場,同時自己準備好武器,不一定是槍,警棍甚至到雨傘都可以,持續與持刀者對峙保持距離等待支援。

不過從影片中推測,應該是第二種狀況,在拉扯之中對方突然拿刀出來桶警察。

這種狀況,說實在的無解。對方是瘋子,你根本沒有反應時間。

所以最可怕的是路上遇到瘋子,根本不知道他要作出甚麼舉動,無從預防起;也有看過一則台灣新聞,是巡邏員警在路上盤查,對方突然拔槍要開,該名員警反應很快立刻掉頭就跑,只能說他反應快且歹徒槍法不準,撿回一條命。

很多警察都有在網路上留言,說基層員警出去巡邏以及支援突發案件等等,根本不知道會面對到甚麼樣情況,常常有這次出勤,不確定是否可以回來的感覺。

 

常常有課程在做防身術的教學,但是防身術與拳擊不同;防身術大多作觀念教學,輔以情境模擬,但是都無法真實反映實際狀況,常常會有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或是很多的腦內格鬥狀況出現。所以教學的到底是否適用,不得而知,也難以被驗證,無法知道老師教得是否正確。

不像拳擊,可以戴上拳套打一場就知道了。

 

另外有軍警用途的擒拿術與CQB等差異,也不盡相同,但不在此討論。

 

 

Q7:為什麼要戴上拳擊手套還有手綁帶?

 

A:就跟穿鞋子要穿襪子一樣,手綁帶是保護皮膚不會破皮,以及關節固定的效果。

而手綁帶的綁法有很多種,依照個人習慣來綁,只要保護到指節就好。至於拳擊手套是保護對手比較多,並不會讓人帶上去之後就變得更厲害。

而練習的時候戴上拳擊手套打擊,是保護自己的手以及皮膚不容易破皮,人的手骨骼其實非常複雜且脆弱。若是用手直接攻擊人的頭蓋骨,會受傷的一定是你的手,因為頭蓋骨是身體最硬的骨頭, 它要保護人體最脆弱的地方:大腦。

另外帶著拳擊手套練習,也是習慣拳擊的打法。以及當作一種重量訓練。

 

 

Q8:甚麼武術是最強的?

 

A: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所以有了MMA形式的格鬥比賽。

早期最知名的異種格鬥(不同武術的對打),莫過於阿里跟豬木的世紀之戰了,當然後來這被稱之為世紀大爛戰,因為阿里只揮出了幾拳後,豬木就倒在地上不起來了(豬木是摔角選手)。

不過這是異種格鬥的開端,之後才慢慢演變成現在我們所熟知的MMA。

其實李小龍也是綜合格鬥的始祖之一,他的理念在當時是非常崇高的;只可惜過世得太早了,沒能來得及把理論系統化,後人只能從片段中擷取,所以自然截拳道就會分成很多派系。

 

一開始是提供一個平台給大家一分高下,像是拳擊手跟摔角手,哪個厲害。

不過後來漸漸變成了一種武術了,變成你必須要學會多種武術,才能贏的MMA比賽。

像是立技就學習拳擊跟泰拳,地板技就學習巴西柔術,讓你可以在站立的時候打擊對手,然後把對手帶入地板技做關節固定,或是打地板拳來KO對手。

 

可以依照對手來調整你的戰術。

 

之前俄羅斯的MMA王者Fedor Emelianenko(菲德),本身專精柔道及桑搏(Sambo),同時立技部分也學習了拳擊、泰拳、踢拳道等武術精華。所以在立技部分常常就KO對手了,又可以在寢摔技巧切換自如。要知道立技跟寢摔技差異頗大,要同時專精兩者又可以切換自如,是非常困難的,而可以做到的人,在MMA領域通常都有非常好的成績。

 

早期的MMA比賽,多以寢摔技為主。因為立技選手對於這種寢摔技不熟悉,只要被拉到地板上,就如同溺水一般,無法掙脫,所以巴西的格雷西家族特別擅長寢摔技,在MMA比賽稱霸一時。

不過在近期立技選手已經知道這種技巧,也學習了如何防止寢技,即使本身寢技不強,但是會抗寢技就夠了,所以MMA的比賽中,又偏向立技選手可以以立技獲勝了,近期知名的選手有:Conor McGregor、Anderson Silva(蜘蛛人)等人。

 

 

以上僅代表個人立場,並非標準答案,如果不同想法,歡迎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