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台北愛樂廣播的時候

跟別人聊到巴哈的G弦之歌

只是那時候有點忘了典故

回來以後好好的查了一下






  • "G 弦之歌 Air on the G string" 原曲 是來自 巴哈的作品 管弦樂組曲 第三號 BWV1068 中的 第二曲 .
    原曲名 寫成 "Aria" 或 "Air" . 
    中文翻譯有寫成 "抒情調" , "詠嘆調" , "曲調" , "歌調" . 而以 "歌調" 此名較常見 .
    巴哈的這部作品 是 在 巴哈 死後 約 100 年 才被 孟德爾頌 在萊比錫的格煥堂音樂會上演奏 , 後才有名起來 , 所以原就已被世人遺忘很久了 .

  • 2010-01-01 13:38:33 補充

    巴哈的作品 管弦樂組曲 第三號 BWV1068 原是 管弦樂作品 , 但 第二曲 "Air " 卻只使用到 弦樂器的演奏 , 主奏旋律 是第一 小提琴 .
    而此第二曲 " Air 歌調" 被 德國小提琴家 威爾海密 Wilhelmj (1845~1908) 改編成 只用小提琴 G 弦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而更加聞名 . 
    曲名即成 "Air on the G sring " , 中文有譯成 "G弦之歌" , "G 弦上的歌調" , "G 弦上的抒情調" 等 .





音樂欣賞-G弦之歌(蕩氣迴腸、回味無窮的G弦之歌)


(資料來源:小古典音樂計畫I─巴洛克時期(二))
巴哈:《G弦之歌》選自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 BWV1068
Bach, Johann Sebastian (1685 - 1750): Air on the G-String from Orchestral Suite No. 3 BWV1068
樂曲形式:弦樂曲
作曲年代:1731年
樂曲長度:5分41秒


樂團版(同時有樂譜可以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2j-frfK-yg&feature=fvst
世界知名小提琴家張莎拉的演奏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OVwokQnV4M


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尤其是一首精緻細膩、平緩規律的曲子,可以使心情平靜、精神安定,巴哈的作品通常都具備這些優點,《G弦之歌》就是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曲子。


《G弦之歌》是他「柯登時期」時期的作品,這時巴哈三十多歲,創作以管弦樂與室內樂為主。巴哈創作了四首《管弦樂組曲》,採用當時流行的法國舞曲的形式寫成,華麗而典雅,《G弦之歌》就是從巴哈的《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第二樂章選出。


整首樂曲分為兩段進行,各自反覆演奏一次,不過實際演出時,後面的大段落通常會被省略。樂曲的開始慢慢奏出的旋律,呈現出樸素的歌詠主題,有著巴洛克後期的夜曲風格。在主旋律的進行下,弦樂器的撥絃聲襯托出主旋律溫柔婉約、深情款款的特點。第二樂段的長度與篇幅比較長而且豐富,情緒的起伏也更為明顯。低音部持續又規則的伴奏下,自然舒展的旋律產生了深遠的美妙意境。


《G弦之歌》是「曲調」(Air),非常具有歌唱性,聽了令人忍不住想跟著哼唱,常常被音樂家拿來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出。它的旋律優美動人,德國小提琴家威廉(August Wilhelmj)還把它改編成小提琴曲,並以「G弦上的曲調」來命名。巴哈原曲為D大調,但是改編之後,為了使樂曲能只以小提琴上的G絃演奏,威廉特別將它改成C大調,巧妙地運用了G絃的最低音域,聽來蕩氣迴腸、回味無窮。


《G弦之歌》曲調單純、旋律悠揚,任何人聽過都覺得心情平靜,精神也變得非常舒暢。巴哈在這首作品中沒有標記出速度記號和表情用語,沒有約束演奏者要以何種速度與節奏來演奏。後來威廉在改編時,才寫下「慢,且富於情感」(Lento e molto espressivo)。


【音樂家簡介】


巴哈是西洋音樂史上最有才華、最偉大的音樂家。信仰上帝非常虔誠的巴哈,1723年因為《約翰受難曲》而受到肯定,被任命為萊比錫樂長,統管該區所有教堂的音樂活動。他為鍵盤樂器寫下的《十二平均律》上、下卷共48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和《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被譽為是鋼琴、大提琴與小提琴的「聖經」,因此後世感念巴哈對音樂的貢獻,尊稱他為「音樂之父」。




【音樂點唱機】


巴哈的入門曲子是哪些?
B小調第二號管弦樂組曲 - 《詼諧曲》
《小步舞曲》,選自瑪格達蕾娜
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 BWV 1403 第二樂章《不過份的緩板》


一定要聽的名曲是哪些? 


《儆醒之聲》選自第140號清唱劇
《耶穌,吾民信望之喜》選自清唱劇
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
《郭德堡變奏曲》


【音樂聊天室】


多虧孟德爾頌
巴洛克時期,這時期的音樂家只能為王公貴族服務,因為一般的小老百姓沒有能力付錢聽上流社會的音樂。而音樂作品是一種消耗品,曲子的賞味期只有一次,演奏過的樂譜,經常像廢紙一般被丟棄。幸好巴哈的第二任妻子安娜,一直都將巴哈的手稿保存得很完整。


雖然巴哈在世時享有盛名,但他過世後,就像退出螢光幕的明星一樣,被人遺忘。七十年後,才被孟德爾頌偶然發現巴哈的宗教音樂《馬太受難曲》曲譜,經過他的推廣,才重新喚起人們的記憶,認識巴哈的崇高價值。



http://th990212.blogspot.com/2009/08/gg.html




 如果要從巴哈的眾多偉大作品裡挑選出最平易近人的一首,那麼《G弦之歌》肯定榜上有名。以巴哈的三個創作時期作分野,這首《G弦之歌》是他於32歲到38歲之間「柯坦時期」的作品,當時巴哈就任柯坦雷奧博公爵的宮廷樂長一職,雖然巴哈是以管風琴手出身,但由於雷奧博公爵的宮廷之中並沒有設置管風琴,加上雷奧博公爵對於古大提琴與大鍵琴頗為精通,所以巴哈的創作也就有別於上一個時期「威瑪時期」以管風琴曲為主的現象,而以管弦樂與室內樂作品為主,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就是此時期的作品,而此時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加上為數繁眾的鍵盤作品,更奠定巴哈為大作曲家的地位。


  至於《G弦之歌》,原來是在巴哈所創作四套管弦樂組曲當中的第三組,這一套組曲中有五首曲子,分別是《序曲》(Ouverture)、《歌曲》(Air)、《嘉禾舞曲》(Gavotte)、《布雷舞曲》(Bourree)、《吉格舞曲》(Gigue),其中第二首《歌曲》只以弦樂器演奏,之後由於它的旋律太美,一位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就將它改編為只以小提琴四條弦當中的G弦(小提琴的四條弦分別是E弦、A弦、D弦、G弦,其中G弦的音階最低)演奏的獨奏曲,這份演奏充份展現出G弦的特色,柔和而溫暖,不乏深度的氛圍,因此這首《歌曲》就被通稱為《G弦之歌》,流傳至今。(文/徐鵬博)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d/cl_composition.php?c_id=clf002575







巴哈的G弦之歌


       有一次,我跟一些年輕朋友介紹美國女歌手桃莉芭頓的故事,提到她七歲的時候開始玩吉他。由於家裡很窮,買不起真正的樂器,她的第一把「吉他」,說來可憐,是用人家丟掉不要、已經沒有弦的破舊曼陀林,配上兩根低音吉他的弦,湊合而成的克難產品,但是她卻彈得津津有味。當時,大家的反應是,「怎麼可能?六根弦的吉他,只剩下兩根,怎麼彈呢?」 


  其實,只要你有心,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靠著天生的敏銳音感,桃莉把那「吉他」的弦調到可以彈出旋律以及和絃的地步,甚至還用它來作曲呢!事實上,在古典音樂史上,也確實曾經有過這麼一首小提琴的名曲,就是只用一根弦來演奏的,那就是巴哈的「G弦之歌」。 


  我們知道,小提琴一共有四根弦,按照粗細的程度,分別負責不同的音階。這四根弦分別是「E弦」、「A弦」、「D弦」和「G弦」,其中最低音的是「G弦」,學過音樂的小朋友,大概都知道,「G」就是「Sol」的音。通常,絕大多數的樂曲,四根弦都會用到,可是這首「G弦之歌」卻是只用「G弦」的,但是一點也不單調,反而是有史以來最動人的名曲之一。 


  不過,只用「G弦」的演奏方式,並不是這首樂曲最初的設計。它本來是巴哈「管弦樂組曲第三號」裡面的第二段樂曲,原本是以弦樂器與大鍵琴合奏的「歌曲」。這裡所說的「歌曲」,並不是一般讓人歌唱的作品,而是指「有旋律的小品」,在低音部豐富和聲的進行中,由第一小提琴靜靜的「唱」出主旋律。 


  由於它的旋律實在是太美了,一百多年之後,一位著名的德國小提琴家特別把它改編成只用G弦來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拿來單獨演奏,立刻造成轟動,從此它就有了新的標題,成為不朽的小品經典「G弦之歌」了。 


  當然,除了小提琴獨奏的方式之外,也陸續有人採用各種不同的編曲,分別展現了不同的美感。只要旋律夠美,誰說一定要用非常複雜的樂器和技巧呢?而這首樂曲的例子,也可以告訴我們,有時候,「單純」也是一種美,當我們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其實不必把一切都弄得太複雜,反而會更快樂,你說對不對呢? 


  《巴哈小檔案》 


  約翰薩巴斯欽巴哈,1685年出生於德國的艾森納赫,從他的父親,到他的幾個兒子,都是優秀的音樂家,所以在十七世紀時,當地人說起「巴哈」,就代表了「音樂家」,其中成就最偉大的,就是他。為了區分,通常人們稱他為「大巴哈」。他完成了「對位音樂法」,為今日的音樂打下了鞏固的基礎,因此被尊稱為「音樂之父」,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布蘭登堡協奏曲」、「平均律古鋼琴曲集」、「聖馬太受難曲」等等。他晚年不幸失明,在1750年過世,享年六十五歲。


其實G弦之歌在日劇很常出現,小益為什麼查,是今天台劇有講到,讓大家知道~~


http://tw.myblog.yahoo.com/jw!FfQHqVqBFQOMrSWpU5k-/article?mid=415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