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壹、尼采簡介

 

 

 

1844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其父母幾代祖先和父親都是路得教派的牧師。

 

1849年:  5歲,父親去世。

 

1860年:16歲,開始寫各種有關文學與音樂的作品。

 

1861年:17歲,第一次接觸華格納的音樂。偏愛莎士比亞、席勒等人的作品。

 

1862年:18歲,發表一篇名為「命運與歷史」的論文。又寫「意志之自由與命運」。

 

1866年:22歲,「普奧戰爭」爆發,但因深度近視而延期入伍。

 

1868年:24歲,服勤時從馬上摔下。退伍。

 

1869年:25歲,2月受聘為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3月,未經考試獲得萊比錫大學頒授學位。

 

1870年:26歲,「普法戰爭」爆發,志願從軍擔任看護兵。不久卻因罹患白喉退伍。

 

1873年:29歲,開始 有嚴重的頭痛。

 

1875年:31歲,罹患眼疾與胃病。

 

1876年:32歲,健康惡化,停止上課。向日內瓦荷蘭女音樂家瑪蒂爾德求婚被拒。

 

1877年:33歲,因一位女子,而與華格納的友誼終結。

 

1879年:35歲,因病重而辭去巴塞爾大學教職。

 

1882年:38歲,向莎樂美求婚被拒絕。完成「歡悅的科學」並出版。

 

1883年:39歲,以10天時間完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

 

1888年:44歲,完成「反基督」。在給朋友們的信中可以看出有精神錯亂的徵兆。

 

1889年:45歲,送到耶拿大學醫院精神科治療。

 

1900年:56 歲,尼采在威瑪去世。生前寂寞無人問津,死後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叔本華並列為世界哲學史上重要的思想家。被喻為「後現代」開端者。

 

 

 

貳、尼采生活的時代

 

 

 

17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理性科學及工業社會的急速發展,使人們認為:只要靠著人類及社會的運作,就可以幸福的生活;;而不必像從前需要靠天吃飯、祈禱渡日。因此,人們對於自己更加有信心,認為人類未來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中。

 

 

 

可惜這樣的樂觀情況未能持續很久,理性科學及工業革命產生的弊病漸漸浮現在社會各階層。最嚴重的問題有:

 

 

 

1)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的風行。。科學與進化論的發展,使人對各方面有一個嶄新的認識與發現。因此,人類也開始重新建立新的宇宙觀(如:宇宙從無突然的產生出來)、世界觀(如:今日的世界是物種進化而來)、價值觀(如:一切價值都是人所賦予、看的見的物質才有價值、價值等於與價錢)。在以理性主導的文化思想下,傳統的上帝、信仰及絕對價值也都被顛覆及解構。人類認為:只有眼見的物質世界才是真正價值,並且一切的價值都是相對的,是由人所決定的,當人死去後一切都歸於無有。由於這樣的現世、唯物思想的橫行,也導致「虛無主義」的產生。為什麼唯物的解果會產生虛無呢?因為:既然人是在機運下突然間出現,那麼就意味人的存在是無意義的,人的存在就是要在此生命中盡量享樂,至於其它對靈魂所做的努力都是無意義的,當然也沒有上帝及沒有絕對真理、絕對價值的存在。於是人們不是:一天過一天的消極渡日,就是積極的追求物質生活。這樣的虛無主義及享樂主義盛行歐美直到今日。

 

 

 

2)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更加慘烈的戰爭,尼采生活的19世紀充滿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就單單普魯士(即後來的德國)便經歷了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戰爭造成許多生命在瞬間死去,讓人覺得生命卑賤、渺小。

 

 

 

3)其次,科學及機械文明所造就的工業社會,使人也像機械一般在工廠中重複更加單純的動作,大家每天的生活人也都是制式化的呈現,人類原本應有的生命力完全蕩然無存。現代社會的生活及意識型態造成「個人的消解」,

 

 

 

因此尼采想要建立起新的價值觀體系(Transvaluation),要人重視存在的意義。提出:「存在就是要製造差別、存在就是把生命力表現出來!」,因此被視為是「存在主義」的一大宗師。

 

 

 

 

 

 

 

參、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寫最背景及動機

 

 

 

19世紀初,拿破崙橫掃歐洲,處於戰敗國的普魯士民眾非常自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及需要有可以奮興德國的思想出現。因此尼采提出了「強者」、「超人(超越當下現代人的人)」、「自我超越」的觀念。尼采認為:要使國家人民強大,除了要強化之外;也需要除去柔弱的部分。什麼是柔弱的部分呢?尼采認為:就是基督教使得人民變的柔弱。因此,他極力的批判基督教,提出「上帝已死」的觀念。

 

 

 

但是,為什麼尼采的父親是牧師,母親也是出自於牧師家庭,而曾祖父更是神學博士,為地方上牧師的總監督,而尼采卻是強烈的反基督教,書中到處都充斥著反基督、反上帝的色彩呢?後來使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尼采實在遭遇太多悲慘的事,例如:愛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長大。12歲開始就常有嚴重頭痛直到年老去世為止。唸書期間普奧戰爭爆發,雖然高度近視但仍然被徵召入伍服役,後來卻從馬上摔下來,受傷退役。25歲時雖然受聘成為教授,但是他的文章及授課內容常引起很大爭議,上課學生也很少,因此擔任教職並不快樂。26歲普法戰爭爆發,自願入伍服役,但後來又因疾病(白喉)被迫除役。31歲眼睛與腸胃發生病變。32歲因病無法再教書。32歲第一次求婚失敗。與受德國人敬重的華格納決裂,華格納並以文章攻擊尼采。38歲第二次求婚失敗。44歲精神開始異常,在醫院接受治療,47歲母親去世後,由女傭照顧到去世。一生寂寞孤單。

 

 

 

1882年,就在尼采與家人失和,而感情又失意、加上求婚失敗的受挫經歷,於是1883年便投入寫作,並想要寫出驚世駭俗的文章,讓他人知道他是天才、是先知、是時代的先驅者。

 

 

 

 

 

 

 

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簡介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以「如詩一般的散文」形式,並模仿聖典的說教文體,所寫成的作品。尼采藉古代波斯拜火教(祆教)的創教始祖之名,作為書的主角,有意將此書的位階提高到「經書」地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自允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尼采對自己一生思想的成果。

 

 

 

書的內容是敘述一個深居山中的隱者,在三十歲時下山傳播他的思想,可以說是查拉圖斯特拉的傳道記。查拉圖斯特拉的傳道之路也並不是挺順暢的,因此查拉圖斯特拉時常在山間與人世間不斷往返。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呢?尼采所關注基本的大問題是:自17世紀科學革命、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如何在重新建立的價值?如何找到存在的意義?如何使國家更為富強?因此尼采透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出他的看法。

 

 

 

   尼采的觀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此被喻為後現代的開端。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用詩的形式的散文」所寫成的作品,這種哲學的敘述手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三、理察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

 

 

 

尼采與理查史特勞斯的追隨者華格納有很複雜的關係。且尼采的作品在歐洲造成很大的轟動,因此理察史特勞斯對這一波熱潮有所回應。(藝術家總是對時下的事件最為敏銳。)理察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交響詩序曲讓人感到有一種揭開嶄新、光明、宏偉、石破天驚之開端。但理查史特勞斯這部作品,與其說他是以音樂詮釋尼采的哲學思想,倒不如說:他只不過借用了尼采的書名與標題,表達他對人類的發展歷程的個人看法,然後用交響曲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雖說不一定呈現了原作者的真意,但至少表達出理查史特勞斯對此作品及此議題的重視。

 

 

 

 

 

 

 

肆、尼采基本思想

 

 

 

到底尼采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呢?尼采所關注基本的大問題是:現代人如何在重新建立適合現在世界情況的新觀念?如何替現代人找到存在的意義?

 

 

 

一、尼采的宗教觀  

 

 

 

尼采的思想脈絡乃是由宗教開始。因為他知道西方的思想基礎乃是宗教,人們乃是以宗教信念建立起各種價值體系(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道德觀…)。要改變西方思想的困境,首先必須要改革宗教思想。他提出:

 

 

 

1)宗教乃是人所創立的,保羅、摩西可以創教,當然其他的智者也都能創立。因此,查拉圖斯特拉便是以先之聖人的姿態獻身佈道。這樣的概念,事實上就將傳統宗教的地位給瓦解了。因為既然宗教是人類歷史的產物,那麼是人創造上帝,而不是上帝創造人。當然人也可以隨時將所創造出來的上帝給殺死,因為創造上帝的人類有權這麼做。

 

 

 

2)既然宗教乃是人面對難以理解的生命問題所構想出來的一套解決方案,那麼這個方案當然並非是絕對真理,在時代變遷之後,過去的方法將無法解決現代人的問題。因此需要新的方法,甚至新的宗教觀。

 

 

 

 

 

二、尼采的道德觀

 

 

 

過去道德觀的基礎乃是上帝,現在上帝已死,需要有一個新的道德體系:

 

 

 

1)強者善、惡者弱:All the proceeds from power is goodall the springs(動機) from weakness is bad.

 

 

 

2)主人道德、奴隸道德:主人道德:高貴、獨立、理性,以強者違考量的標準;奴隸道德:謙虛、忍耐、慈悲、柔弱;以弱者為考量的標準。

 

 

 

 

 

三、尼采的生命觀

 

 

 

在上帝已死,及現代性虛無主義的危機中,而提出:

 

 

 

1)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人可以靠著自己的生命力量提昇自己。生命是追求權力、力量意志的表現,「存在就是把生命力表現出來!」

 

 

 

2)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人應當不斷的超越自我,展現生命力及意志力。

 

 

 

3)超人(overman):超人是大地(存在)的意義,地球的意義就是要等待超人的出現。人是動物與超人之間的過渡性物種,超人是物種進化的最終目的,也是人存在的目的與意義。尼采這方面的思想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影響。

 

 

 

      尼采的生命觀有著濃厚的「演化論」味道。他是以演化論為基礎建構起他的生命觀。我們可以說,尼采乃是借「進化論」的刀,殺死上帝,並瓦解由上帝所建構出來的世界觀及其價值體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影響近代最重大事件乃是「演化論」的提出。

 

 

 

 

 

 

 

伍、尼采與基督教

 

 

 

      基督教界一直很討厭尼采,因為尼采寫了很多攻擊基督教的言論,認為他是很棘手的無神論思想家,對他很感冒,也將他的思想視為敵基督思想,將它的作品列為基督教界的禁書。但事實上:尼采是值得基督徒敬佩的對手。因為:

 

 

 

一、尼采的影響深遠,是個很有思想的人

 

 

 

物理學之父伽利略在大學時期嘲諷批判了當時死背誦讀的教學模式,不顧教會的限制瘋狂地提出太陽中心說,被軟性拘禁一生;樂聖貝多芬耳聾後完全與人世隔離,瘋狂地想要自殺,沒想到卻聽到了自然的聲音,寫出了田園交響曲;後期印象派大師梵谷熱情繪畫出一系列令人暈眩的自畫像與向日葵,卻完全無法為世人接受,最後在精神瘋狂中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尼采,便和這些科學家、音樂家、繪畫家一樣,執著於自身所體認的真理而無比的熱情與瘋狂,只不過呈現在深沈的哲學領域當中。強者的孤寂、特立獨行的思考、痛苦的頭部疾病、失敗的戀情、友誼的破裂、讓他不斷拉大了與俗世人群間的距離並且漸行漸遠。這可以想像尼采是陷入如何矛盾且失敗的社會關係,這也不免讓人對他提出許多思考的結晶有所質疑,因此儘管尼采大膽地提出許多肯定人類擁有自身價值實現可能的言論時,往往卻被視為異端份子。於是尼采漸漸被定型成頹廢的、自我的,尼采式的存在主義給一般人的印象也常是虛無的、享樂的。

 

 

 

尼采看到現代性所產生的危機,因此對世人發出警訊。他是時代的先知,預知現代性的危機,不斷的反覆告訴人們,應該從社會的禁錮中解脫出來,找出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他希望帶領人們走出現代性及虛無主義的危機,而提出很多劃時代的創新思想觀,因此被喻為是後現代的開端者,可算是現代中的先知型思想家,現代社會的暮鼓晨鐘者。

 

 

 

尼采的思想,令人沉思其中而愛不釋手,影響力非常大。在中國文化大革命那個反傳統時代,魯夫子(魯迅)取代孔夫子的時代。幾乎每個知識份子都要讀尼采的文章。而在台灣,尼采雖然不像在中國大陸這麼風行,但仍然有許多高知識份子風靡尼采,甚至有北一女的學生看完他的文章而跳樓自殺的。直到今天,幾十年來,兩岸三地的學生仍然有許多尼采迷。

 

 

 

尼采的反基督教思想,深深的影響著世界各地無神論的風潮,更可以說是中國無神論的思想基礎。

 

 

 

 

 

 

 

二、尼采的思想與基督教

 

 

 

為什麼尼采所提出來的生命觀受到許多人重視,也造成很大影響;而基督教的生命觀卻無法發揮影響力呢?難道福音無法拯救科學時代的人嗎?不是福音沒有力量,而是基督徒沒有生命力。當時的基督教過度世俗化,教會不但世俗化,而且許多神職人員非常腐敗,令許多人非常失望。因此,並不是尼采殺死上帝,而是尼采認為:上帝乃是被這些腐敗基督徒給殺死了。

 

 

 

當然,在那時還是有許多的基督徒非常虔誠,但是這些基督徒都傾向過著出世及禁欲的生活。他們認為物質世界都是惡的,上帝乃在聖潔的彼岸。但這樣的說法其實並全然是基督教的真理。因為基督教乃是入世的,上帝本來是要人的生命享受在他豐富的創造之中。只是上帝要基督徒在世界卻不屬世界,成為上帝在世上的見證人。

 

 

 

尼采將教會至高權利瓦解,教會不再是上帝的代言人,教會是上帝的墓碑。教會必須在新時代中,從新找到自身定位。

 

 

 

尼采思想刺激基督徒不能在以過去的思想來領導現代人,現今的基督徒必須尋求出能與現代人對話的思想。並且心意更新而變化,以能在現今社會情境中,活出令人羨慕的基督生命。

 

 

 

 

 

 

 

三、尼采的困境與盲點

 

 

 

只要是人就都是有限,尼采雖然聰明,但他仍然會有思想的盲點。

 

 

 

1)尼采的道德觀不適合充滿罪性的人類。超人觀不適合複雜紛亂、野心勃勃的政治

 

 

 

2)尼采雖然要對抗虛無主義,但這恰恰上了當,因為要對抗,就表示他接受了虛無主義的一切信念(如:進化論、無神論…等)。

 

 

 

3)尼采很聰民,也知道如何煽動人心,可惜他的信念對於對於一般老百姓而言,並無太大幫助。反而是影響了希特勒。希特勒取得德國政權後,把尼采的像掛在牆壁上,當作他的精神領袖。(不是掛十字架、也不是掛政治家、軍事家的像,而是掛哲學家的像)希特勒運用了他的「善惡觀」及「超人觀」,而孕育出他的「強人政治」、「優生學」及「種族歧視」,結果造成人類歷史中最悲慘的二次世界大戰。所以說:思想家的影響是很可怕的,雖然一般市井小民無法理解,但是當執政掌權者吸納了思想家的思想,那麼這位思想家的影響力就無限發揮了,其影響力無遠弗屆、甚至從過去直到未來。

 

 

 

4)尼采雖然最反對任何傳統僵化的思想,但他對於上帝的理解卻是很僵化的。他認為上帝若是存在,就不應該會有戰爭、病痛、不幸的事情存在。他將上帝的存在,侷限在非常狹窄的範疇內,並且規定上帝必須要按照他的想法行事,他才肯定上帝的存在。因此,當他的國家、家庭、及他自己遭遇許多困難時,他就將這一切的不幸歸咎於上帝,強烈的批判上帝。但事實上,上帝之所以為上帝,就是因為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沒有人可以知曉上帝的作為,若這位上帝需要按照我們的想法及要求而行事,那麼就表示你是他的主,你的智慧及能力高過於他,那這樣的神,不過是神燈裡的神罷了!因此,諸天頌讚、萬口頌揚,受造者在上帝面前,只能祈求、感恩與讚嘆,卻無法測透上帝的作為。

 

 

 

5)尼采認為自己非常聰明,能明白萬事,強烈的自我中心,認為自己的思想才是絕對真理,因此非常驕傲自大。尼采以為以他的聰明應該能找到上帝,若是找不到,那麼一定是這位上帝不存在。但事實上,人只有在卑微的情況下,才能遇見這位上帝。人的智慧才是阻礙人遇見上帝的真正原因。

 

 

 

6)上帝容許尼采質疑祂,甚至任憑尼采攻擊祂、羞辱祂;事實上,在受屈辱的情況下,上帝恰恰彰顯祂存在的本質。這樣受辱、卑微、柔弱的上帝,完全與尼采所想的上帝完全不同,使他更無法接受這位上帝的存在

 

 

 

  

 

 

 

 

 

※參考資料

 

 

 

1. Nietzsche, F. W.,《上帝之死》,劉崎譯,台北:志文,1968

 

2. Nietzsche, F. W.,《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余鴻榮譯,台北:志文,2001

 

3. Nietzsche, F. W.,《歡愉的智慧》,余鴻榮譯,台北:志文,2000

 

4. 傅佩榮,《西方心靈品味》,台北:洪健全,1995

 

5. 劉曉楓編,《尼采與基督教思想》,吳增定等譯,香港:道風,2001

 

6. 沈青松等編,《哲學雜誌》第10期,台北:業強,1994

 

7. Habermas, Jürgen.,〈尼采:後現代的開端〉,汪民安譯,中國。

 

8. 曾慶豹,〈現代與後現代之爭的神學反思〉,載於《道風》漢語神學學刊,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1994夏第二期。

 

9. http://www.twbm.com/window/liter/philwest/philw_72.htm

 

10.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RStrauss(2)02.htm

 

11. http://hk.geocities.com/hpkong98/new_page_9.htm

 

12. http://bbs.ee.ntu.edu.tw/boards/Philosophy/2/2/1/2.html

 

13. members.aol.com/taiwanineu/nietz.htm

 

 

 

  

 

by 魏連嶽

 

 

 

 

http://www.christ.org.tw/philosophy/philosophy/Nietzsche.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es 的頭像
    James

    牛仔帽與墨鏡

    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